5月6日,刘卡丁在九里校区土木工程学院隧道研发楼1-1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深圳地铁创新案例漫谈”的技术讲座。据了解,刘卡丁是我校1978级隧道及地下铁道专业校友、全国劳动模范、现为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工程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与城市其他各项建设及规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次讲座围绕创新技术、工法和研究,讲述了深圳地铁工程的最新进展和技术方向。
刘卡丁首先通过纪录片《苍穹之下》引出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通过全球化石能源的燃烧强度图、我国单位面积耗煤量、卫星反演我国PM2.5浓度分布图等
图片资料,警醒着大家我国每年消耗煤炭的总量超过了其他国家的综合,而GDP不超过10%。针对此现象,他给出了几条解决途径:第一,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节约资源、减少消耗。“耗掉的资源大多是我们这些‘搞工程的’”。他指出,我国目前施工过程存在工程浪费,傻、大、笨、粗;追求宏伟,不讲功能;过度设计,“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不用智慧,用资源;部分负责人手握大权,知识匮乏,不懂装懂,不讲科学;等等问题。他希望工程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尽量节省每一吨钢材,每一吨水泥。
刘卡丁通过我国的几个重大工程实例,向大家讲述了如何运用智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其中,《深圳益田村中心广场地下停车场》施工案例,重点对无撑无锚、无抗拔桩、无缝结构、泄水减压、安全环保等技术性问题进行分析,展示了施工过程需要的安全、节能、环保、低碳的智慧集成;《深圳地铁百货广场桩基托换工程》案例,是目前世界上托换建筑层数最多、单桩托换荷载最大的工程,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工程,受到国内工程界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工程设计思路及设计难点的详细讲解,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地铁线位与繁华商业城区建筑物间的矛盾,这个案例也是为地铁建设如何更好地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今后地铁及其它地下工程的选线、选址等相关问题的阐释。《深圳地铁3号线横岗车辆段——国内第一座地铁双层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案例,告诉我们车辆段并非只能平面布置;也为DC1500V三轨供电迈出了第一步,为抗震、消防、无缝大厚板结构超越规范,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标本。《深圳福田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案例,展示的是我国第一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全地下交通枢纽,一个以轨道交通换乘为主导,完整的地下人行、商业、休闲系统。让我们了解到铁路火车站可以建在地下;超大地下结构可以不设变形缝等等;
在讲座中,刘卡丁强调,来自外界的反对声音对工程师有很大帮助的,“支持我的人让我把事情做成,反对我的人让我把事情做好,围观的人让我信心百倍。让反对者讲出他们的反对理由,再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事情就能做的更好。”
刘卡丁指出以上四个案例,都是国内目前唯一的、最有创新意义的工程,突破了很多规范和传统观念,以此来勉励同学们仔细体味国际著名结构工程师林同炎先生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一书的开篇所写那句话:“谨以此书献给不盲从规范,遵循自然规律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