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华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西南交大86岁老教授给小学生开课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5/09/11 20:31:00 点击数:

9月11日下午,86岁高龄的中国近代史专家、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朱铃做客西南交通大学子弟小学,和小学生们一同分享了我校杰出校友、老校长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的故事。据悉,这是子弟小学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门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朱教授从抗日战争的大背景讲起,从“修桥”、“炸桥”、“再修桥”等历史小故事入手,和小学生们分享了修建钱塘江大桥的整个过程,同时也讲述了钱塘江大桥被称作“争气桥”和“爱国桥”的由来。

 

 

 

“旧时杭州有一句歇后语,叫作‘钱塘江造桥’。用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朱教授娓娓道来,“那时候,有外国工程师宣称:‘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当时的茅以升正式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朱教授讲到动情处:“抗日必胜!此桥必复!不复此桥不丈夫!”。小学生们都被茅老的坚决果毅和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但是,这座由茅以升老校长亲自设计和建造的大桥却在1937年11月16日被告知,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为防止日军利用此桥深入内地,必须得赶在日军到达前炸毁。“茅老曾经说过,炸毁大桥就好比一个仁慈的父亲要亲手扼杀自己亲爱的儿子一样残忍啊!”朱教授感叹道,“但是,茅老也说过,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他为孩子们解释了炸桥的不得已,并鼓励小学生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向茅老看齐,将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年级的陈奕璇和杨子丁同学在听完讲座后告诉记者,朱教授的演讲振奋人心,他们一定会向茅老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编辑:褚睿鸿)
 

作者:沈彬彬 摄影:蒋进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