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7:00,“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十四期青年讲坛——第二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西南分会场开幕仪式”在犀浦校区一食堂三楼隆重举行。舞台放映的影片《花腰恋歌》是由云南省新平县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以新平花腰傣为题材的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导演兼电影制片人彭兰玉,新平县旅游发展局副局长王燕荣、电影女一号饰演者李哲出席了开幕式。
花腰傣是哀牢山和红河水孕育的美丽民族,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女子腰部束一条长长的花腰带,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等饰品。他们生活在云南省中部偏西南,被誉为“中国花腰傣之乡”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
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花腰恋歌》荣获了“最佳文化电影节”和“最佳服装设计奖”两项国际奖项。影片以花腰傣文化为背景,以“中国梦·青春主旋律”为主题,通过花腰傣人老中青三代人新旧观念的摩擦,展示了美丽动人的花腰傣姑娘的理想和服侍、歌舞、民族习俗、生活礼仪、传统手艺、饮食文化和爱情故事等民族文化元素,是一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青春励志电影故事片。
在电影放映之前,七位来自新平的花腰少卜们进行了精彩的花腰傣歌舞表演《捉鳝乐》。细竹巧手编织的小小秧萝在腰间晃荡,又在手上摇动。秧萝是少女们的腰间饰物,上面点缀些织绣的小花、彩条,走动起来十分引人眼球。秧萝再引向腰间,那里有各种白银的饰物,还有动人的腰肢。腰肢扭动,饰物传出轻轻的脆响,这正是花腰的绝妙之处。舞蹈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傣乡秧苗青青的季节里,小少卜们常常利用田间劳动休息时间捉拿黄鳝,她们不仅有纺纱绣花、编织竹器的巧手,更是捉捕黄鳝的高手。
女一号饰演者李哲随后进行了独舞表演《花腰少卜》,优雅的舞姿展现花腰傣别致靓丽的服饰,曲调婉转优美、轻柔舒缓,通过音乐旋律和舞姿的变化展现花腰傣女性羞涩、温柔的民族性格。
之后,来自新平县旅游局的李柯颐献唱花腰傣民族歌曲《摆呀摆》,音色圆润,折射出花腰傣民族温婉柔和的性格,节奏朴实无华,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让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花腰傣对信奉万物有灵的朴素的原始图腾崇拜。
三人舞《傣源》展现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太阳西下,哀牢山倩影将嘎洒坝子轻轻搂进暖暖的怀里,潺潺嘎洒江欢唱着乘风南去,江岸古榕树下,卜少嬉戏欢闹。
高雅、华贵的服饰一直是花腰傣民族引以为傲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服饰秀》上,展出的傣雅、傣洒、傣卡三个花腰傣分支的服装,腰部彩带层层束腰,用料讲究,刺绣精美,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紧接着进入观影环节,影片讲述的是花腰傣女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致力于发展家乡旅游业,偶然邂逅绝望青年、同村的民间艺人,以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富二代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
观影结束后,总导演彭兰玉、女主角李哲现场与大家互动。彭兰玉说,电影人物设定和剧情设计都是取材于生活,为了排出更加浓郁、更加正宗的民族风情,习惯于拍摄纪录片的他留在新平县居住体验了一年,深入接触花腰傣民族文化,大量挑选当地土生土长的花腰傣人作为电影演员。导演还在现场向大家科普了一些关于花腰傣的文化知识,讲述了傣雅、傣洒、傣卡三个分支的服饰差异和各自的特色。
学生会主席丰帆向导演彭兰玉、女主角李哲献上鲜花并与全体参演人员合影留念。在开幕式尾声,彭兰郁为本次活动题词:“青春花腰,传播民族文化;百廿交大,弘扬强国精神。”(学生编辑:徐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