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华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以我辈之力,助力文化传承——党委宣传部“保护走马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新闻网记者团 日期:2018/09/04 15:45:00 点击数:

7月24—28日,西南交通大学“播报联盟”A、B队两支暑期“三下乡”团队前往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开展“保护走马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调研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走马民间故事的起源及现存主要现状,探索传统文化特点以及传承方式。通过采访走马民间故事传承人,聆听走马故事会,重温成渝古商道,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起源的历史机遇与流传历程;举行刀笔油画展示会,将走马民间故事和刀笔油画相结合,在文化交流中理解走马民间故事文化;通过调研孩子们对于走马故事的了解程度,为孩子们带来刀笔油画等传统技艺课程,帮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据悉,“三下乡”团队分别由党委宣传部蔡京君、夏小童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来自人文,经管,机械,交运,生命等5个学院。


走马文化现状:氛围浓厚,传承有道

7月27日,“三下乡”团队兵分多路,寻访走马民间故事传承人,采访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走访当地多位群众,通过询问和记叙他们心中的走马民间故事了解文化起源以及保存现状。调研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观察当地文化传承模式。

走马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背靠大山,位于三县交界之处,自古便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凡交界之处,人员往来频繁,交流多,文化易于流传和保存。因其形似奔马,故又名“走马岗”。古时走马岗作为成渝商道的一个铺(小型驿站),供往来商贩休息驻足,后经时间流逝,逐渐成为商贸发展的市驿。在人声喧闹之中,走马民间故事逐渐流传下来。据市级传承人朱伟介绍,随着国家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2007年,走马民间故事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走马古镇也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古街也保留在走马岗上,当地人为保持原汁原味的走马,结合当地特色,按照传统样式进行翻新。街道以青石块铺地,两边商家也以老式茶馆居多,修建关帝庙等建筑群以及走马古道;与此同时,走马镇也保持了当地民居与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每逢尾数为2、5、8的日子,当地总会自发形成集市,而每一期走马故事会则是当地最具生命力的集会:喝上一杯茶,听着走马故事,这是多年不变的生活节奏也为队员们呈现了一堂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

年逾八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远扬作为走马故事行走的活字典,在记者采访期间,他向记者讲述了走马民间故事的前世今生。虽然身体不适,但他经常会到街上的茶馆亲自向大家讲述走马故事。听众总是三三两两围坐在桌上,点上一杯茶,安安静静听着音节的抑扬顿挫,故事的回味悠长。

28日,队员们沿着成渝古商道现存遗址进行走访,在四个多小时的走访中,队员们不仅克服身体上的极限,也在行走中体验曾经的成渝商道的汗水与艰辛。成渝古道走马段为明代遗址,为目前仅存明代的成渝古道,还存有多种极具史学价值的石刻作品。当地政府在保护遗址的同时也将其作为走马故事的起源之一。“来走马看故事一定要体验走马古道!”魏老师也以走马故事缓解走山路带来的劳累,在歇脚之时想象着古时往来商贩的艰辛与不易。                            

                                                                                                                                                                                       

调研文化传承:从过去走向现在

走马故事作为南来北往的客商等所流传的“共同语言”,汇集了古代巴蜀人民的民间智慧。据市级传承人朱伟介绍到,走马民间故事的起源有三类,经济的繁荣给古镇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南来北往的客商休憩之中的谈资,汇集多路文化的特点;巴文化所带来的语言特点直接影响走马故事的表达方式;而本土农民在生活中所感所思便成为丰富走马故事类型与含量。

在确立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之后,对于走马故事的保护便提上日程。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到,保护之初,主要进行对于走马故事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包括录音刻盘以及书稿文字记录的方式。同时政府等积极采取各类措施,包括资金投入与古镇物质环境更新保护,进一步保护特色文化。

目前,走马古镇的各类非遗传承人数量众多,但年轻传承人数量较少,尤其缺少是专业从事走马故事的讲述者。走马故事在民间流传形式主要为口头文化,而流传的形式则是主要为口口相传,在早期的传承上走马故事随时会遭遇断绝的可能性。年轻一代逐渐走出走马,对于走马民间故事的传承也受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光是靠讲故事不可能为我们带来好的收入。”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总是会发现现实与传承之间的这一对矛盾。随着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当地也逐渐加强对于下一代传承的关注。市级传承人朱伟作为当地走马小学走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负责人,旨在普及走马故事,传承传统文化。在他的学校中:极具特色的走马故事壁画,传统人物壁画装饰学校教学楼。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印记显示着学校在为下一代传授走马故事的重视,据朱伟介绍,学校专门成立特色教育课程,开设走马民间故事校本课程;空出专门的时间帮助孩子们了解走马文化。

29日上午,队员们来到当地文化站,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交流。在与孩子们的交谈过程中,队员们逐渐了解到当地孩子对于故事的掌握情况并不一致,学校推广的特色教育受到自身兴趣,学业任务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在走马街上所遇到的三年级女孩沈萧然也会讲述上百则走马故事,而部分男孩子则更多的是对于当地民歌感兴趣,对于他们而言,民歌民谣信手拈来。

探寻文化发展:以文化适应未来

近些年来,走马故事也以一种更为不同的姿态走向世界。因其学术价值高,前往参观调研的专家学者不计其数。但对于走马古镇人民而言,持续百年的生活将会继续传承下去,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的同时听上一则走马故事便是满足。而对于更为广大的国人而言,走马故事仍然相隔甚远,如何拉近世界与走马故事的距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当走马文化遇上刀笔油画,也许便碰撞出更为绚烂的火花。28日下午,队员们在当地茶馆进行一场“专题演出”,队员们用自己的绘画与木刻技术将走马故事与更多的传统技艺相连接,旨在用更多的方式表达走马文化。“这个木头上画得是我们走马嘛,这么小的木头上画的这么漂亮,放在家里肯定好看!”茶馆负责人杨凤看着马迪雅同学画得“严正宽平”碑高兴地说道。

队员们更是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记录此次三下乡之旅,并希望以此呼吁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高望远同学特地为此创作一首歌曲。“这一次探访活动感触很深,”在茶馆讲述走马故事时,高望远更是通过直播等方式与更多的朋友们进行分享。“有一些朋友问我说在台上在讲什么,听起来会很有味道!我也会告诉大家一些基本信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我觉得这很棒!”

对于传统文化,宋秋洋同学选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记录遇到的一切,“我想要用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看到的,也希望以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走马文化。”在三天的走访过程中,他发布的视频以及微博推送总共得到数万次的点击量,多家媒体转发。“也许多一次点击量就是多一份关注,而这也是我们尽我辈努力,以我擅长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新闻网编辑     责任编辑:夏小童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