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年学生,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能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培养我们的研究能力,多学知识,树立一种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好准备。
——彭其渊教授写给青年学子的话
彭其渊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铁道部詹天佑青年奖获得者、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
彭其渊教授长期致力于交通运输决策支持系统、客货运组织及系统优化、运输组织优化及指挥自动化、智能运输与物流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四川省、铁道部科研项目,先后主持主研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主持的铁道部项目“京沪线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研究”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的“计算机编制济南枢纽列车运行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有多项获北京、济南等铁路局一、二、三等奖。作为第一主研人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曙光并行机的列车运行图编调关键技术研究”已通过了科技部验收。在该项目中,由彭其渊教授完成的并行算法较好地解决了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搜索空间与时间的矛盾问题,被同行专家认定为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
青年求学 先苦后甜
彭其渊教授1979年起进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系学习,是文革后早期一批的大学生,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在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一直到1998年博士毕业。
读书期间,杨明伦、朱松年等众多老教授的谆谆教诲让彭其渊教授终身难忘。彭其渊教授说:“这两位老师都是我十分敬佩的老师,他们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艺术,不仅教你文化知识,还教你如何做人。他们常常教诲学生吃亏是福。朱老师八十多岁仍然坚持在研究领域,在车流组织方面,他创造了朱氏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在世界都是顶尖的。杨明伦老师则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
杨明伦老师是彭其渊教授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提起那段学习生活,彭教授最大的感触就是:“辛苦并快乐着。”他说,“计算机编图是杨老师带领我们共同打拼出来的一片天地,现在我们学校在计算机编图方面能够有这样的成果与杨老师密不可分。”承载着老师的期望,毕业以后彭其渊教授在计算机编图方面深入钻研,在2007年“全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当时条件很艰苦,而且计算机编图那个时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内只有几篇文章,为了能够做出自己的东西,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编程调试,毕业设计做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尽管生活条件和学习科研条件都很艰苦,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让我们激动很久,这可能就是学术的魅力吧。”
只言片语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曾经为学术尽心尽力的有志青年,而如今这个在计算机编图、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及优化等多个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获得国内省内多项大奖的资深教授在讲到曾经求学经历的时候仍然激情满怀,对于学术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年。
教书育人 自成体系
采访前我们与彭教授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们进行了交流,“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严师”这是彭教授留给学生们最深刻的印象。他们告诉记者,彭教授对论文的质量要求很高,他的目光很敏锐,往往是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在提及这一点时,彭教授这样说道:“只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一阶段通过必要的锻炼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本来就是一丝不苟的,严谨、求实实际上是秉承了我导师的科学态度,我也希望用我所学为学生所用。”
有着近30年教龄的彭教授注重启发式的培养模式。彭教授通过积极申报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社会化服务课题,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鼓励研究生参与相关课题申报书、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并使他们全程了解课题申报的主要过程、关键难题,同时开拓研究生的视野,积累知识。使研究生的自主思考、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彭教授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他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合理配置团队,取长补短,形成并保持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形成固定的团队交流机制。如每两周一次的科研实践交流会。科研课题组采取逐级负责的制度,在课题组织过程中,指定相应的课题小组长、核心研究人员、课题辅助参研人员。彭教授还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学生交流活动,2009年三位博士生赴同济大学参加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生论坛,2010年三位学生的文章入选世界高速铁路大会。
彭教授的治学态度让他的每个研究生都钦佩不已,作为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彭教授除了上课、做学术研究,还处理学院的日常工作。面对这种繁忙的工作状态,彭教授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在闲暇时间,他会打打乒乓球、羽毛球还会下下围棋、打打桥牌。用彭教授的话来说“锻炼身体是必不可少的,长时间大工作量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体魄,在大的压力下要学会自己去调节去释放”。
传道授业 德高为范
传道、授业、解惑,孔子的谆谆教诲是每一位教师应终身铭记的基本职责。在记者问到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导师的时候,彭其渊教授谦虚地说道:“我觉得我不够。作为一个优秀导师,不仅要有必要的教学经历、丰富的教学经验、勤恳的教学实践,而且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改革、灵活的教学手段、深入的教学研究,要能够给予学生以指导以解惑,能够给学生提供科研锻炼的平台,还要能够经常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导师这个称号是非常神圣和光荣的,要做到真正的对得起这个称号,要有言传身教。
在谈到对现在研究生的建议时,彭教授反复的提到: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这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同时是每一个搞科研的人所必备的。彭教授笑称,“泡杯茶,面对青山静静去思考,思考一天两天总会有收获”,彭教授感叹道“一定要有这个痛苦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升华。”
“做人,做学问,做任何事都是一样,一定要尽心尽力,多年后回忆起来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我可能不能在某一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但我却一定要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
当然彭其渊教授凭着自己对学术科研的执着追求,在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主持开展的“行车组织”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面对荣誉,彭教授却总是轻描淡写,把功劳归于导师的教诲、学校的培养、同事的合作和团队的力量。
短暂却珍贵的交流中,彭其渊教授谦逊低调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了记者,记者看到了一个净心为人、身正为范的灵魂工程师,一个静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尽心任事、果毅力行的行业领头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彭其渊教授就是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学生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