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红教授,我校材料学院、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在药物控释体系和组织工程支架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等。近年来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省部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西南交通大学杨华之星获得者,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国际控制释放学会(CRS)、中国生物材料学会(CCBM)会员、发表SCI论文80余篇,总引用1200余次。
团队:汇聚优秀师资 加强互动交流
李孝红教授表示,人体组织修复属于一个交叉学科下的研究方向,涉及到材料学和生物学,而我校的该团队在全国来说是都比较有特色。谈到人体组织修复及再生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中的多位成员教师均有留学或是出国深造的背景,他深有感触地说到:“这部分教师成员对于本团队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和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随后李教授详细地谈起了团队建设这个在团队组建和长久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他就管理体系、科研体系、团队文化三个方面对于团队特色的营造进行了说明。
在管理体系方面,李教授重点讲述了三个方面:师生互动、研究生参与和严格管理。谈到师生互动方面,李教授说:“团队以导师为主实施本—硕—博培养体系。同时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研究生和博士的培养模式,团队每两周全体老师和研究生都要举办学术报告会,团队按研究方向小组每周举行讨论会。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老师的报告让学生领略到学科的发展趋势,学生演讲不但有利于背景知识的归纳总结,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还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演讲能力和技巧。”接着李教授谈到了研究生参与这个方面,让研究生全程参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当中,从而积极促进研究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以及推动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在谈起严格管理这个方面,李教授体会很深,他说到“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们能力的提高和科研学术方面的进步,通过执行严格的请假销假制度,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外出安全教育等来更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促进学生各项行为的规范化。”
谈及科研体系建设,李教授说到:“科研体系的营建主要通过建好平台、导师团队紧密通力合作、高起点的确立研究方向等方面来进行。建好平台,依托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较好的实验平台,从材料制备到宏观微观特征的表征,从细胞实验到动物评价,为研究生论文提供较好的硬件设施。背景涉及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的优秀骨干教师之间通力合作,宽视野地确定研究生论文方向。此外,研究生论文与团队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结合起来,独立负责部分课题的设计和实施工作,这在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谈起团队文化,李教授讲到,团队文化建设中心是营造家的氛围,注重学生内涵素质的培养和拓展国际化视野。践行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开展知心的交流,最终研究生个体不同差异,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和水平,坚持研究生间传帮带的形式,树立团队意识。再者,充分相信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能力,营造踏实做人、诚信做事的氛围,知晓肩上的社会责任。
学生培养:科研、交流、书写并重
李孝红教授在对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进行长期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拥有了深厚的专业积淀,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硕士、博士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工作时,李教授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科研、交流和书写。
李教授说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或是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始终是第一位的,平时会在研究方法,思路和手段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研究效率和进展速度。”同时规范研究过程方式,从初期方案的提出到最后研究成果的呈现按照逻辑思路逐步推进。研究生、博士生在培养模式上要加以区别,李教授谈到,对于研究生科研方面的指导侧重于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通常是帮助研究生拟定研究课题从而让研究生有目的性的去完成科研工作而对于博士生则往往是突出其自己的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指导中往往是帮助其更好地把握住整体性的科研方向。分类指导,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解决两种类别学生的科研问题以及满足学生们的相关需求。
“交流、书写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们培养工作当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李教授说,“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研究生的各项能力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而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只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些能力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会大有好处,并有可能成为进入理想职业的敲门砖。”
李教授说到,“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中,交流能力是我们培养工作的一个侧重点。”在当今社会交流能力用处很多,交流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各方面管理工作有效传达,对于同学们今后的生活、就业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关于书写能力的提高,李教授说,“在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时常给予书写科研文体的锻炼机会。”学生们刚开始接触科研论文的写作时都会有经验不足和无从下手之感,但是随着锻炼的加强以及老师们适时地指导,最后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职业信念: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李教授1991年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中科院化学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2002—200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3月到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工作,建立了生物医用高分子实验室,其成功的求学经历下是其对材料学科领域不断的追求和努力的探索。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李教授脸上洋溢着奕奕神采。同所有的学生一样,他的求学历程也充满了艰辛,但李老师始终坚持着,坚持从事热爱的材料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对专业领域知识不断追求,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省部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西南交通大学杨华之星获得者等等这些骄人成就的取得,正是李教授出色科研水平的最好证明。
在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李教授讲到:“想当一名教师的想法由来已久,但是真正确立的话应该是读研究生的时候,读研期间经常要钻研一些学术、科研方面的问题,有时常常会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或是细节注意不足令自己的科研过程陷入困境而此时常常因导师几句话的提醒或是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而让自己豁然开朗,导师们渊博的知识和谦逊的态度让我印象很深。那时,自己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憧憬,想着以后如果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可以在学生面对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将会是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件事,于是坚定了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选择从事大学教师这个职业还有一些自身主观因素,”李教授说到“首先,教师这个职业对于我而言特别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并能够使我变得心态年轻”。他讲到:“作为一名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每当传授给学生们知识并为他们解答学术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满足。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加入讨论当中,这让我总感觉心态很年轻也很放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喜欢这种感觉。”
“而且我认为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如果科研水平较高就会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顺手,更能够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课堂的授课模式对教师讲课的清晰度和知识点的把握能力都有要求,这些反过来也能促进自身的学术交流能力等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速,竞争也日益激烈,高校也面临着如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研究生、博士生导师这个群体社会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谈到这里,李教授讲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就需要具备相应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
李教授说到,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首先要修身明德。导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对其所培养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坚持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才能在细微处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才会获得学生的爱戴和钦佩,同时,学生们才会敬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其次是在科研上不断追求。作为研究生、博士生的导师在科研和学术上对其科研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导师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紧跟专业发展步伐时刻掌握学科动态,更要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并注重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才能带领学生们不断进步。说到这里,李教授向记者讲到了一个例子:“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的拟题很重要,往往对学生的论文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可见,指导研究生选题是导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也有着较高要求。
教学理念上李教授谈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平时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模式上加以区别,有针对性的指定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在研究生选定课题以及课题进行阶段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李教授说“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每个同学的研究课题都不同,作为导师需要对各方向进行知识储备和分析细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负责合格的导师。这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责任。”
未来展望:个人、学院同步发展
在轻松的氛围中整个采访过程就要接近尾声,当记者请李教授谈谈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对行业未来的展望时,李教授沉思片刻然后讲到:“教育是为师之本,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将课上好并把研究生培养好,是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应尽到的基本责任。”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过程的重要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的教育质量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责任重大,李教授说“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会继续努力进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把科研搞好”,几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李教授在科研方面奋力进取的决心。“我们人体组织修复及再生材料研究团队将在以后科学研究中不断进取,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组织修复这个研究课题目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前组织修复的科研过程大都还处于试验和计算阶段,而且其成果主要还是用于动物身上,因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的制约使其不可能短时间内直接运用于人体身上同时也注定了其研究过程的漫长,但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投入在材料科学的研究当中,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促进该学科在学院和学校的发展。”
接着李教授谈到了“促进学院的发展”这个方面,李教授说“在我们学科创立初期,学校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帮助配备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优秀老师出国深造机会等此外我们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学校比较早的一批建立起来的重点实验室。学校、学院为发展我们学科提供了那么多的帮助,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并努力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采访李孝红教授的过程,气氛轻松而和谐。李教授谦逊亲和的态度令记者印象深刻,褪去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一项项重大科研学术成果的获得者等等的光环,面前的这位老师呈现在记者面前更多的是一种睿哲的长者形象,亲切而随和,虽不加半分浮华但让人由衷敬佩。(学生编辑 邓秋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