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科学探索 > 正文

西南交大教师深入学习质性资料分析方法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日期:2022/01/05 16:28:56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为帮助学校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更加熟练地运用质性研究法,学会资料分析方法,2021年12月28日,西南交大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特邀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蔺亚琼,用一天的时间,通过实例讲解的方式,为我校教师在线讲解了质性资料分析的程序、策略及辅助工具的使用。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西藏大学等十多所学校的三百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工作坊。

一架抽象阶梯与四种思维策略

上午的讲座中,蔺亚琼重点讲解了在资料分析中,如何基于扎根理论,通过比较、归纳和演绎方式编码,介绍了资料分析常用的四种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理论的产生过程。在质性研究过程相互影响的五个环节——确定研究问题、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分析资料和撰写成果中,“分析资料”是难点。面对一堆资料,无从下手或者分析出来的都是常识该怎么办?资料分析是否就是总结大意?为解决这些问题,蔺亚琼引用文献,介绍了资料分析的概念——它是资料变成“发现”或“结果”并为研究问题提供“答案”的一种转变。质性资料分析具有内隐性和个性化,难以简单地技术化、模块化和复现。她重点介绍了将资料分析的黑箱过程程序化的一种方法——扎根理论,这是一套逻辑一致用以产生理论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目的在于系统地生成解释性理论。而对理论最低限度的要求,在于对研究现象有概括力、描述力和解释力。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典著作,蔺亚琼将编码过程概括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抽象层级,抽象层级越高,编码就越能囊括更多的含义和材料。她强调,编码要胸怀研究问题并为了回答问题,以“契合”和“相关”为判断编码好坏的标准。随后,进入“新手来编码”环节,她请老师们对题为“TA为什么读博士”两则简短的访谈转录稿进行编码。通过详细的案例讲解和高频互动,她详细展示了三级代码的产生过程。初级编码源于资料,主要采用归纳路径,在抽象归纳的过程中新手容易陷入视而不见和过度抽象的误区;中高级编码具有鲜明的非线性特征,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演绎过程的常见误区包括“套用理论”和“理论与资料不对接”两种。在介绍如何基于微分析和提问法进行细密的资料分析之后,蔺亚琼指出编码的抽象过程包括比较、归纳与演绎三种思维,并基于中国台湾学者张芬芬的文章,将质性资料分析划分为文字化、概念化、命题化和理论化四个阶梯过程。“这是理论与资料对接相遇的抽象过程”,蔺亚琼说道。

接下来,蔺亚琼介绍了资料分析中四种常用的思维习惯:概念形成的“类属——属性——维度”的三级框架模板、类属分析、情境分析以及类型划分。她以研究案例和理论知识讲解为基础,为老师们详细展示了上述四种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与注意事项,使得老师们对质性资料分析过程有了全方位的认知。接着,她谈到了编码之后如何产生理论及质性研究的效度问题,提出理论化通常是基于高级编码的阐释和总结以及基于高级概念进行理论化命名。蔺亚琼强调,编码及其产生的概念极具创造性、个体性、技能性与艺术性,没有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老师们需要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通过编码归纳,进行积累和沉淀,习得四种习惯,并“超越扎根理论”。

辅助工具的运用

质性研究必须要提出一个理论吗?蔺亚琼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这取决于研究者的目标、研究问题、学界已有积累和学者偏好等,不一定要提出全新的理论,但一定要进行质性资料分析。质性资料分析具有多样性,包含准统计式、模板式、编码式和结晶式四种模式。紧接着,蔺亚琼用具体示例简要介绍了质性资料分析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包括接触摘要单、受访者一览表、编码手册、分析笔记和研究日志等。除以上客观工具外,她还提到了编码中的多人合作,认为这种辅助能够增强编码系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之后,蔺亚琼重点讲解了质性资料分析工具软件Nvivo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她像导游一样,运用具体案例资料进行编码操作,细致带领展示了软件的操作和使用经验,使老师们对运用Nvivo软件进行质性资料分析有了全面的了解。她强调,该软件自动探索和自动分析的功能不强,并不能帮忙产生洞见和概念,而且,要用好软件,需要老师们仔细摸索与熟悉。

介绍了相关工具和软件操作方法后,蔺亚琼运用丰富的具体研究案例,生动详细地为老师们全方位剖析了(质性)研究论文五要素:研究问题、文献与理论、方法与资料、研究发现、结论与讨论。随后,她解读了论文写作的三项原则:在自我与外在条件之间达成平衡或妥协,具有读者意识和篇幅意识。借用学者研究,她指出,质性研究者要深入调查、有广泛的知识准备同时做到文笔优美,从而呈现优质的质性研究。此外,她还给研究者建议了“学术想象力”的养成路径,包括通过多读好书培养理论敏感性,提升学术判断力。她认为,好的研究首先要规范,其次要能提供洞见与认识。对研究对象保持好奇和研究激情,是支撑研究做得更好的力量源泉。她表示,在研究过程中对这一套方法多加练习,反复实践揣摩、总结反思,上下求索,真正从做中学,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建议老师同学们在学术训练过程中,多琢磨拆解好的论文,以加深认识。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对于老师们提出的“扎根理论和主题分析的区别是什么”“质性研究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分别是怎么发生作用”和“如何说服量化研究者认同质性研究的代表性和推广度”等问题,她都耐心给出了详尽细致的回答。

此次讲座,蔺亚琼用近六个小时从编码的产生、资料分析的思维方式和工具运用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如何运用各种工具有序高效分析质性资料,深入讲解了质性研究论文的写作要素,还提供了丰富的书籍和文献学习资料。蔺老师讲座内容丰富详实,讲解生动,在线观看讲座的师生们热情参与了全程并进行了互动讨论,大家赞叹蔺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表示从她的分享中认识到了质性资料分析的具体理论和操作,对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深入浅出、实用清晰、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有魅力的课堂……”是聊天区的高频评价。老师们表示,期待用蔺老师给的抽象的阶梯慢慢攀爬,逐渐实现从浅层的资料分析走向深度的文本挖掘。

信息员:梁慧颖     作者:梁慧颖 文芯怡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