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四川新闻网】景德镇“鸡排哥”遇成都“卡通煎饼主理人” 为什么让人排队一小时也不喊累?|民情瞭望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日期:2025/11/26

11月21日,成都麓客岛“成都烟火美食市集”热闹开市,景德镇网红“鸡排哥”携全国“巡炸”计划空降,与本土人气“卡通煎饼主理人”隔空“对垒”。两大特色摊位前长队绵延,市民游客手持各式容器专程打卡,免费美食搭配趣味互动,让这场为期三天的市集成为这个周末成都的热门打卡地。

“鸡排哥”在成都麓客岛为游客送上免费鸡排

有不少市民排队近一小时只为尝一口热乎的美味,也有众多游客是从外地专程来打卡。是什么吸引力,能让大家甘愿为一块鸡排、一张煎饼而奔赴?

双摊联动吸睛:卡通煎饼+金黄鸡排点燃烟火气

“请给我一个为你服务的机会。”“你的口味就是我的标准。”21日至23日,鸡排哥的标志性金句在麓客岛不断响起,他与助手们配合默契,裹粉、下锅、控油、撒料动作一气呵成,伴随着油锅的滋啦声和扑鼻香气,2分钟内一块块金黄鸡排便递到游客手中。记者在现场看到,摊位上准备了辣味、甜味、孜然及甜辣等多种口味,据工作人员介绍,三天内将免费送出1000份鸡排,截至22日下午已送出超800份。

游客们正在排队等待

游客队伍中,既有刷到短视频后慕名而来的粉丝,也有被现场热闹氛围吸引的市民。“就是在短视频里看到‘鸡排哥’,觉得他特别真实有趣。今天见到本人,感觉和视频里一模一样,充满了正能量。”特意从北京来的张女士兴奋地向记者展示手中的辣味鸡排:“我今天很早就来排队了,鸡排非常嫩,味道很棒。”

举着鸡排打完卡的谢女士也开始对自带打包盒里的甜味鸡排大快朵颐:“‘鸡排哥’本人好温柔,说话特别逗。我专程来打卡,排了将近一个小时,但这外酥里嫩的口感让我觉得排这个队也值了。”

一旁的成都“卡通煎饼主理人”摊位前同样人气爆棚。该主理人以巧克力酱为“画笔”,在温热的煎锅上精准勾勒出游客们提供的卡通人物的线条、圆耳朵、粗眉毛等,再用天然食材调制的彩色面糊填充,平均15分钟的时间,一个个鲜活的热门IP形象便“跃然饼上”。

“卡通煎饼主理人”现场制作的煎饼

“太惊艳了!完全舍不得下口,先拍照片发朋友圈。”带着孩子来打卡的林女士举着印满蜡笔小新的煎饼告诉记者,孩子看到煎饼时很开心,还拉着该主理人进行了合影留念。

从重庆专程赶来的95后游客小吴,手里也拿着一张卡通煎饼兴奋地说:“刷到短视频里的IP煎饼就挪不开眼了,特意坐高铁来成都,煎饼既好看又好吃,虽然排了很久的队,但很值!”

爆火背后的密码:情绪价值+从众心理的双重驱动

甘愿远道而来排队一小时,只为了一块鸡排或一张煎饼,这场看似普通的美食市集,为何能让吃货们趋之若鹜,甚至成为刷屏社交平台的现象级事件?

“这场美食盛宴的爆火,并非偶然。”在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宁维卫看来,其核心在于精准拿捏了消费者的多重心理需求。“免费投喂的模式,契合了人们‘不吃白不吃’的占便宜心理,降低了尝试门槛,而‘鸡排哥’的金句互动、‘卡通煎饼主理人’的本土特色表达,更提供了关键的情绪价值。”

“鸡排哥”摊位前围满了游客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压力,既能大快朵颐满足口腹之欲,又能通过轻松有趣的互动获得愉悦感,这种多感官的享受极具吸引力。同时,网络宣传放大了事件影响力,短视频的广泛传播引发从众心理,“大家都来打卡”的氛围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形成了滚雪球式的传播效应。

此外,成都人本身热爱尝鲜的地域文化,也为这场爆火添了一把力。“新奇的美食形式、远道而来的美食网红,都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宁维卫补充道,这种“赶时髦”式的消费体验,让美食摊位超越了单纯的餐饮功能,成为了一种社交话题和潮流符号。

持续走红的关键:从“昙花一现”到文化沉淀

尽管当下热度高涨,但如何避免新鲜劲过后的“昙花一现”,成为此类美食网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宁维卫指出,仅靠营销噱头和免费模式难以长久,必须注入文化内核与品质保障。

“卡通煎饼主理人”正在按照顾客提供的图制作煎饼

“就像夫妻肺片从小吃成长为城市品牌,核心在于味道与文化的双重沉淀。”宁维卫建议,无论是“鸡排哥”还是“卡通煎饼主理人”,后续可在保持口味稳定的基础上,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比如“鸡排哥”可结合景德镇陶瓷文化打造差异化体验、拓展金句之外的互动形式,“卡通煎饼主理人”则能强化成都本土风味标签,比如推出融入熊猫、盖碗茶等元素的限定IP煎饼。“同时,优质的服务和持续的创新,才能让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的品牌影响力。”

来源:四川新闻网2025年11月23日https://scnews.newssc.org/system/20251123/001572087.html


作者:周琼   编辑:向怡蓉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