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成为本次大会颁发的唯一特等奖。“这份荣誉是对团队20年深耕的肯定,更是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在采访中感慨道,“这一成果的突破,源于中国高铁建设从无到有的迫切需求,也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技术自主创新的艰辛与辉煌。”

在中国高铁发展初期,国内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缺乏标准,线路设计面临诸多挑战。“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高铁线形怎么定 —— 弯道半径、曲线长度、爬坡坡度等,这些参数直接关系行车安全性与乘车舒适性,却没有现成答案。” 翟婉明院士告诉记者,传统设计理念基于质点运动学,主要检算列车牵引通行能力,忽视了列车高速运行时车辆与轨道间的动态耦合效应,不能从动力学角度准确评估高速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列车跑起来会振动,轮轨之间会产生动态相互作用力,这些动力学问题不解决,高铁就谈不上安全平稳。”

正是基于这一痛点,翟婉明院士带领团队首创了“车辆 - 轨道耦合动力学” 理论(即 “翟模型”),构建了列车与线路动态性能最佳匹配设计原理与调控技术。“从系统的角度把车和线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它的整体动力学行为。这些动力学行为主要包括行车安全性,还有我们乘车的平稳性、舒适性,这个是关键。” 他解释道,通过这一理论,团队能在设计阶段就用计算机模拟列车运行状态,“我们利用这个理论,在计算机里面就能够模拟仿真出将来高速列车在所设计的线路上跑,它是什么样的动态行为,它的性能好不好,满不满足要求,使我们这个高铁能够高性能、高品质的运营,让我们的高速铁路具有高质量。”

在此基础上,翟婉明带领团队从大系统的角度把车和线结合在一起,成功研发了高速铁路线形动态性能最优设计技术,最终实现了高安全高舒适行车的最优线形设计。该成果在我国多项重大高铁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推动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
京沪高铁是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也是 “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全长 1318 公里,设计目标时速350 公里/小时的高铁,在设计之初,就引入了翟婉明团队的“线形最优设计技术”对全线进行了高速行车安全平稳性评估,找到了多处存在安全平稳性超标的问题路段,并提出了最优改进设计方案。最终被设计单位采纳,造就了京沪高铁 “硬币立不倒” 的卓越平稳性。
同样是“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开工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正线全长 292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部分区段预留时速400公里运营条件。这条线路不仅是推动成渝从 “双城”向“同城” 跨越的关键项目,也是我国高铁向更快更平稳冲锋的新里程碑。

翟婉明院士介绍说,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了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建设标准,但时速400公里的高铁建设标准还是空白,“线形最优设计技术”的引入,为我国填补这个空白提供了捷径,“我们在前两年已经和中铁二院,通过这项技术完成了成渝中线高铁线形设计。因为有成熟的技术、理论方法,我有信心,将来成渝中线通车后,经过试验,时速400公里高速行车的安全平稳性应该会达到预期。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推广,慢慢就可以形成一个标准。”
从理论创新,到工程实践,翟婉明团队让中国高铁标准有了“硬底气”。展望未来,翟婉明院士透露,团队计划融入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实现 “线路 - 列车 - 环境” 大系统服役性能的实时调控,这不仅能支撑更高速度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也将为解决川藏铁路等复杂山区高铁设计与建造难题提供新路径。
“这次四川省授予我们科技进步特等奖,我感觉对我们是极大的一个鼓舞,对我们后续的研究也是更大的一个动力,我想也是对我们全体项目团队包括产学研各个方面,加了油,鼓了劲。”谈及此次获奖,翟婉明院士直言倍感振奋,“现在我们高铁已经是世界领先了,但要持续保持领先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未来,我们高铁的速度到底还能不能更高,舒适性还能不能更好,这里面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结合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攻关,为未来中国高铁持续引领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四川观察2025年8月28日https://kscgc.scgchc.com/sctv/h5/v7/newsShare.html?id=1960713209384906753&appUserId=1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