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成都以超600万辆的保有量排名全国第一。
汽车保有量第一城,如何疏堵保畅?成为老百姓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孙湛博告诉记者,成都市近期以“经济实用、可行性强、快速显效”的原则,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开门治堵”以来,相关部门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的日常出行和多发性拥堵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精准施策,城市路网拥堵状况得到缓解,通勤效率稳步提升,成效显著。
“对部分路段实施‘微治理’改善局部交通状况的同时,应警惕‘诱增交通量’对路网产生的中长期影响。”孙湛博解释说,如某拥堵路段在治理前,通勤者因该道路通行时间较长不会选择使用该路段,而治理后路段通行时间较短,导致大量通勤者会使用原本无通勤计划的路段。因此他认为,“诱增交通量”是相关部门需要警惕的问题。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一点一策”在施策的同时,对相关资源配置(智力、人力、时间成本、建设成本)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及在进行交通“微改造”时道路改扩建占道施工,可能会加剧交通拥堵。
针对上述问题,孙湛博建议,强化系统性思维和数智赋能。“用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重点路网和区域交通组织、信号优化及其短期、中长期影响评价,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拥堵治理提供系统性强、低成本的试错工具。”孙湛博说。
孙湛博认为,交通拥堵的主因在于供需不平衡产生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在加强交通治理的同时,应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手段。他举例说,如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采用弹性工作时间、错峰出行(上下学)、差异化停车收费、碳积分碳普惠(绿色出行)等,用好需求管理措施可使交通需求在时空上扁平化分布。
对道路改扩建等需要占道施工的建设项目,他建议制定交通影响评价和交通组织(信号)优化过渡方案、进行媒体公示、设置告示牌和相关安全设施、专门平台接受百姓监督(反馈),杜绝施工占道围而不用。
他还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感,在用好“12345热线”的同时,持续开展交通治堵“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用好“代表委员留言”“有事来协商”等平台,线上线下征集拥堵治理“金点子”。
“在精准施策的同时,梳理凝练拥堵治理的共性问题(如交通组织、信号周期过长导致的排队溢出、是否保留公交专用道、机非冲突、违停执法等),形成可移植、可推广的经验和规范。”孙湛博表示。
来源:四川在线2025年1月23日http://appweb.scpublic.cn/front-end/news-detail/share_index.html?newsid=811902&time=173762687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