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是隧道挖掘的关键设备,曾被国外垄断多年,每台的美元售价曾达到以“亿”为单位计算的级别。
多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持续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成功造出了国产盾构机,售价也降到了每台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如今,全球每10台盾构机中,就有7台来自中国。
高校有大量市场潜力无限的科研成果,但大多仍躺在实验室中。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化率为16.9%,产业化率仅为3.9%。
数年前,西南交通大学率先探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高校版“小岗村试验”。这一探索突破了科研人员对专利不敢转、不愿转的关隘。
但对于高校成果转化,仍有难题未解。比如,成果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先被市场看见、被发掘,从而被评估和筛选。
这也是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教育专委会主任、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郭春生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他看来,科研成果要走向市场,首先得让专利从“书架”走上“货架”。
酒香也怕巷子深
成果有没有市场价值,得先“展示”
自西南交通大学率先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全四川,乃至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始探路“先确权、后转化”,这让大量创新成果走出了实验室。
突破了“不愿转”“不敢转”的制度瓶颈后,西南交通大学曾迎来了成果转化的短期“井喷”。据不完全统计,《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出台后,全校当年有128个项目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不过,高校版“小岗村试验”解决的只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痛点的其中一环。
▲郭春生
郭春生认为,另有其他痛点也在制约着转化。例如,高校专利管理面临诸多挑战。这一方面的普遍现状是,专利信息的展示方式不利于管理,专利数据库信息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专利商业化困难;高价值专利的评估和筛选过程复杂,高校在专业人才和评估标准方面有所欠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该过程中面临政策支持不足、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
建议建立专利转化资源库
开发智能化专利筛选评估工具
在郭春生看来,针对这些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专利信息展示,明确评估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高校专利的有效管理和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因此,此次四川省两会期间,他以《挖掘高校高价值专利,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提交了一份干货满满的提案。
他提出对策,建议完善专利信息管理制度。
一方面,建立专利导航和评估体系,确保专利布局的战略性和质量。他认为,可以实施专利分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并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包括检索、分析和咨询。还可以建立专利转化资源库,对接潜力企业需求,推动专利商业化。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专利数据库,收集关键信息,并实施专利申请前的评估,预测潜在价值。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能力,并制定政策促进专利转化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郭春生还建议开发智能化专利筛选评估工具,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自动化评估。他认为,可以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建立评估模型。资源促进转化,以提升专利转化率和商业价值。
这一工具可以设计用户友好界面,便于操作,并整合专利数据库,提供决策支持功能。工具开发完成后,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以适应管理需求的变化。
来源:红星新闻2025年1月20日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501/05940461bee71f0b506d84fc52dac1ba.html?wxopenid=oBCTzjoQlXIT5A5TN6jlg-UofI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