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网】三山五岳何足惧 西南交大新晋院士如此绘就交通中国美好蓝图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23/12/18 17:14:49 点击数:

中国网讯 从埃及首都方尖碑形状的“标志塔”摩天大楼到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从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到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从遍布贵州深山河谷的隧道桥梁到“世纪难题”的西藏林芝高原铁路……作为世界头号基建强国的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建成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和世界最高的高原铁路等诸多堪称基建领域奇迹的工程。而有着“桥梁隧道黄埔军校”美誉之称的西南交通大学,正是中国基建领域攻城拔寨的“最强大脑”。近日,在2023年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名单中,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何川教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次当选,不仅是对何川院士本身精深的学术能力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更为西南交大在职院士再添新军,为该校在桥梁隧道领域的研究发展续航添力,还将进一步巩固领跑全球的中国基建实力,为“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继续贡献“西南交大方案”,夯实“中国力量”的非凡底气。

长期致力于大型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重大工程建设科研项目/课题70多项,在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从当初怀揣交通报国梦想的求学青年到学有所成的留校教授、从潜心研究隧道工程的业内专家到著述等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川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全程见证亲历了我国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跨时代发展,参与建设了西南交通大学打造轨道交通领域领先的全球学术重镇,成为国内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的飞跃式发展历程。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始,我国迎来基础建设高速发展的高速发展期。随着修铁路、架大桥、建跨海隧道等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也让在大型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成为大型桥隧工程亟需攻坚克难的技术难题,而这一学术课题也让何川浸淫其中,为之奋斗数十年,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这条“路”上?如何攻克这一领域一路上遇到的“拦路虎”?在当选院士之后,接下来又有什么课题计划?……近日,何川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和教育工作的心得、以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上的探索和经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在一问一答的晤谈中,何川将自己数十年的求学、科研、教学等经验条分缕析地道来,充分展现了科研人的严谨、理性、客观——

身许隧道志报国

功不唐捐贵探索

“得知当选院士后,十分激动。院士这个头衔,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鞭策。”面对如同潮水般的祝贺,这位出生于重庆云阳,在大型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领域的专家显得颇为低调、内敛,但向记者谈及大型复杂的隧道工程方面的先进技术,何川则显得兴致勃勃,“无论在上世纪60年代修宝成铁路、成昆铁路,还是2000年前后,修建各类隧道,我们面对复杂的隧道工程时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也是我当初有志于投身交通事业,贡献国家经济建设形势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1964年出生的何川,于1987年在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留校至今(期间历经海外留学),所学专业及教学、科研领域都是与土木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相关,这几十年来,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从事的也是大型复杂隧道的结构分析,在越江跨海隧道、复杂城市地铁、艰险山区隧道的结构安全控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大型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这个方向,何川坦言,在兴趣使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所需。“通过对这个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义无反顾的向那个方向去前行。而我所带领的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也都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何川向记者介绍,在1985年至87年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在导师关宝树教授带领下参与了衡广复线铁路大瑶山隧道(当时全国最长铁路隧道)的研究工作……从小到大,何川都对新知识、新领域有很强的探索欲,这也让他有了致力于投身学术研究和隧道工程的强烈的自驱力,在他看来,选择桥隧专业方向,既是个人的兴趣使然,也是学以致用的最好选择。

跋山涉水危不顾

开得天堑变通途

“大型复杂隧道在我的心目之中,就是我们以西部为代表的‘云贵川藏’的隧道工程 ,我们从专业术语叫做山岭隧道或者越岭隧道,在这方面,雀儿山隧道的修建过程,让我记忆深刻。”谈及修建川藏公路地质地形异常复杂的雀儿山隧道时,何川向记者围绕攻克其中的“拦路虎”娓娓道来,“记得在2010年前后,我作为当时的雀儿山隧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的专家组组长,以及其后作为建设期间科技攻关课题的负责人,为解决当时这座全世界最高海拔的大型公路隧道的方案和关键技术下足了功夫。”他和团队成员必须先要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垭口(山体海拔超过6000米),反复地来回——白天,深入随时可能塌方的隧道采集各类数据;晚上,在赈灾帐篷中秉烛探讨研究工程破题之法。

靠着顽强的意志翻山越岭,雄伟的雀儿山上深深地留下了何川与团队成员艰辛奋斗的足迹,在这个高海拔的“世界屋脊”上,创造了当时的“奇迹”,为雀儿山隧道最终迎来通车运营,打通了连接四川和西藏的这一交通主干道上重要的“卡脖子”问题,建成了四川和西藏这条交通公路隧道的“生命线”贡献出了“交通人”应有的力量。

这之后,打通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攻克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这些年,何川在大型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领域的技术成果,解决了我国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因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营运条件特殊带来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构成了高海拔复杂环境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的完整技术体系,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总体技术步入世界最先进行列。

深耕细磨勤学术

竢实扬华育英才

“作为基建工程人心目中学术殿堂般存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既是我存身立业的母校,也是栋梁翘楚辈出的摇篮。”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到留校任教至今,何川始终感谢着母校的悉心培养和鼎力支持,“我所从事的教学专业,特别是大型复杂隧道工程领域,几乎每一座隧道都有我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要么就职于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么在设计或者施工、维护领域里为祖国建设默默贡献着‘交大人’的力量。”

从1987年留校教学至今,36年的教学生涯,何川培养的人才子弟堪称“桃李满天下”。“除了科研工作外,培养人才,是我的首要任务。”何川向记者比喻道,“如果说学校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摇篮,它的产品便是人才,我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通过教师的职责与努力,要让学子爱国、爱专业、敬业。”据何川统计,他目前已经指导培养200多名研究生及博士后,其中,博士40多名,20多名博士后,“我期间带领的、指导下的博士,已经有近20位担任大学教授,还有2位成长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求真务实是做学术的第一要求,专注坚持是搞研究的基本素质,说起科学家精神,何川有感而发,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这种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何川向记者解析科学家精神时表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一定要爱国、坚持真理;要自由探索,有献身精神,把追求学术的真相当真谛,不盲从;要言传身教,带领年轻的后辈为建设国家出力,为世界科技进步发挥自己的能力。”正是凭借着这份坚持真理,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科学家精神,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于2023年11月22日,也迎来自己和其母校的高光时刻——他,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年很幸运,成功当选院士。当选是一种荣誉,也是新的起点。”何川告诉记者,当选院士是对自己前期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中国工程院对自己努力的一个认可。“我的工作和‘道路’息息相关,我也将继续脚踏实地的向着科学高峰继续攀登,以十足的信心在逐梦‘交通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同时,我还要向其他的院士们学习,学习他们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对科学技术不断追求的精神,争取在交通领域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网2023年12月18日http://edu.china.com.cn/2023-12/18/content_116886315.shtml



作者:王李科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