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新华社】瞭望丨托幼一体破解“带娃难”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日期:2023/11/28 14:48:43 点击数:

1.png

西南交通大学幼儿园老师给托班小朋友讲故事(2023 年 6 月摄)受访者供图

早上8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西南交通大学幼儿园陆续迎来了小朋友和家长们。钟女士站在幼儿园大门口前,和3岁的女儿鸣鸣挥手道别。

“我和丈夫工作都忙,家里老人身体不好,隔代教育也容易产生分歧。去年9月,我们决定把鸣鸣送到托班。入园后,她变化很大。以前吃饭需要人喂,现在能独立如厕、穿脱衣服,生活变得更加规律;以前很少有分享意识,现在会主动交朋友。”钟女士说,鸣鸣在幼儿园托班度过的近一年时光里,自己的育儿负担减轻不少。

如今在全国多地,通过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旧园腾挪改建、民办园购买学位等方式,积极拓展“托幼一体化”资源,忙碌在职场上的家长们有了托育新选择。

更多幼儿园办托班

走进西南交通大学幼儿园一楼的托班教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游戏、盥洗、休息等不同区域分工明确。教室里,一群小朋友们正跟着老师唱歌;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上,摆放着小汽车、小木屋、滑梯等游乐设施。

“以前我们只招收3~6岁的幼儿,去年开始尝试设置两个托班,招收2~3岁幼儿,实行全日托制。”西南交通大学幼儿园园长李丽说,每班设有20个托位,配备四名保教人员,生源一半是学校教职工子女,一半是周边市民子女。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的金典幼稚园共有10所分园,其中有四所幼儿园已开设托班,对应招生年龄随之下移至1岁半。

“幼儿园具有活动场地大、教师相对稳定、满足幼儿托幼衔接等优势,延伸办托后,必将进一步丰富托育资源。”巴中市金典幼稚园总园园长屈荣华说。

近年来,全国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举办幼儿园托班。

6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托幼一体化及幼儿园办托育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4月底,完成备案的托育机构中,机构注册登记名称含“幼儿园”相关关键词的有1.08万家,占托育机构总数的43.30%。

在四川成都,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已近700家,在园3岁以下婴幼儿达1万余人。在上海,开设托班的幼儿园有近1000个,占幼儿园总量近60%。在江苏常州,对公办幼儿园每年新增托班,政府一次性给予5万元/班改造补助。

衔接“幼”与“托”

幼儿园办托班后,如何建立有效衔接机制,更好承接托育服务?记者采访发现,完善课程设置、探索师资培训、守好安全底线等正成为“托幼一体化”过程中的新课题。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托班不等于幼儿园小班,托育和幼教面向的婴幼儿群体在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养育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幼儿园需要转变理念,结合年龄阶段特点为婴幼儿群体提供托育服务。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简单把小班的教学内容下沉到托班。西南交通大学幼儿园在借鉴国内外早教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从时间长度、活动量、个体差异等多个维度精细化设计托班游戏教育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肢体、探索、听说、创造性四大领域活动,获得多种感官发展。”李丽说。

另一方面,托育服务和幼儿教育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对老师的要求各有侧重,现有幼儿园师资力量无法“拿来就用”。实践中,西南交通大学幼儿园借力金牛区社区教育学院早教学院的帮助,对现有幼儿教师进行卫生保健、保育照护等专业培训,实现教师专业资源有效对接。

针对家长们最关心的安全和健康问题,一些幼儿园探索医育结合模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高新区电子科大立人幼儿园搭建儿童医疗保健绿色通道,请医院医生团队驻园进行专业指导。

“从入园开始,我们会为每个孩子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天由专职健康老师对婴幼儿食欲、大小便等健康状况进行观察、记录,每学期中医体质辨识和每月一次的体能体格测试,进而在膳食、运动与日常照护中为在园的婴幼儿展开个体性调整。”园长毛艳燕说。

真正做到“一体化”

对不少幼儿园来说,“办托育”是全新的挑战。在托幼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不少幼儿园面临一些共同难题,亟待破解。

科学规划幼儿园托班学位供给目标。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幼儿园学位过剩情况。这更需要各地加强本地区人口趋势研究,精准摸底幼儿园和托幼机构数量,做好入托需求分析,防止盲目攀比。

进一步理顺幼儿园托班管理体制。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分属卫健、教育部门管理,幼儿园托班涉及跨部门业务衔接,存在管理盲区。

在一些地区,卫健部门对托育人员进行培训时,幼儿园托班人员往往未被纳入其中。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建立托幼一体化统筹机制。比如上海制定《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实行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保障,厘清了各部门间职责范围,帮助提高托幼一体化效能。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托育行业在我国尚属新兴行业,尽管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开设了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但培养人才数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建议加强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研究,支持和引导高校加强对育婴员、托育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由人社部门建立健全面向在职育婴员、托育师的发展机制,完善职称晋升制度等。”毛艳燕说。

来源:新华社 2023年11月27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81421?d=134b3d4&channel=weixin


信息员:唐颖  作者:吴晓颖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