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川观新闻】探访高校科研“国际范儿”丨西南交大地灾防治与交通减灾选线研究团队:以国际合作为契机,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模式

来源:川观新闻 日期:2023/11/20 09:09:30 点击数:

在“交通强国”战略指引下,轨道交通大有可为。在轨道交通行业中,工程地质大有可为。一条看似普通的铁路线路,背后是专业团队无数次探索与实践总结的经验与长远规划。

每一条铁路选线背后有哪些逻辑,要规避何种风险?特别是在艰险山区,铁路选线面临哪些复杂的地质问题?致力于解决这些难题的,正是西南交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减灾选线研究团队。目前,团队主要针对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高海拔艰难复杂山区铁路面临的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开展研究。

为更好地解决专业难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团队目前引进了3位外籍教授,其中贝恩德·乌尼曼教授(Bernd Wünnemann)于2011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近日,川观新闻记者来到西南交通大学,采访了团队负责人、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晓彦,深入了解该团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关情况。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在高原沉积物实验室内上课。

专注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减灾选线研究

打造一支有国际力量的综合性团队

从最初的地形选线到如今的低碳减灾选线,西南交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减灾选线研究团队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有国际力量支撑的综合性团队,并在“双碳”目标以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战略背景下不断探索升级。“低碳减灾选线从专业层面来说,需要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知识团队,因为它至少涵盖了工程地质和基础地质两大专业领域。”赵晓彦介绍,其中基础地质领域的研究又需要构造地质、沉积学、灾害地质等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参与。

作为长期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专家,赵晓彦深知团队需要优秀人才与国际力量的助力。为了在低碳减灾选线核心区域上有所突破,同时将已有经验和成果带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0年12月,赵晓彦邀请贝恩德加入团队。

“贝恩德是国际知名的沉积学专家,主攻高原湖相沉积,他的加入对于轨道交通在西北地区的选址和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学院在基础地质方面的学科建设,从而促进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赵晓彦说。

低碳水环境与水处理技术实验室。

尽管两人在不同地质学领域从事研究,但赵晓彦的热情与尊重感染着贝恩德。“我们每一次交流和讨论的氛围都很友好,他很支持我和同事们的研究。”贝恩德说。

贝恩德的加入,开启了西南交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减灾选线研究团队国际科技合作的步伐。从2022年开始,赵晓彦牵头又相继引进俄罗斯籍教授Safonova Inna和Krivonogov Sergei。

“Inna主要研究岩石学,在火成岩方面颇有成就,Sergei则擅长利用遥感手段研究地表变化,比如冰川变化。”赵晓彦说,邀请到两位外籍教授加盟缘于一次巧合。Inna作为国际知名构造地质学家,担任国际著名期刊《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Sergei是她的丈夫,他想基于研究建立一个亚洲冰川信息库。“四川正好处在向高原过渡的桥头堡位置,将这个冰川信息库建在四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赵晓彦说。

就这样,随着外籍人才的陆续引进,团队研究的方向及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也日渐频繁。峨眉山地区的火山喷发历史及火成岩形成机制、甘肃地区受季风影响的过程……“到目前,团队发表SCI论文40余篇,EI及核心论文150余篇,开展的国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赵晓彦介绍。

首次由中外老师共上一门课

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模式

在赵晓彦看来,引进外籍教授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才是核心。“我们引进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是希望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团队成立的一个初衷。”

引进以后该怎样与国内老师合作?赵晓彦介绍,贝恩德在来到学院的第一学期就担任了本科生的课程教学工作。学生可以从贝恩德的教学中了解德国的教学模式,他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学生,逐渐熟悉国内教学方式,从而达成中外共同培养的目的。“我们针对大三本科生开设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就是首次由中外老师共上的一门课。”

赵晓彦所说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是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包括理论授课和实验室实验两个环节,由赵晓彦、贝恩德、丁明涛、沈亚萍四名老师授课,对95名学生进行分班教学。“这门课使我对地球表面的形态构造和演化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021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李洋洋说。

高原沉积物X衍射实验室。

2021年9月,学院建立了高原地质环境实验中心。“外籍教授要融入教学,同时也会延续之前所做的国际项目,实验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既能让外教继续完成研究,又能让我们的年轻老师和学生加入其中,提升专业知识及实操技能。”赵晓彦表示,实验中心的打造同样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理念。目前,沉积学实验室已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

团队还经常开展中外老师野外联合科考与学术交流。两个月前,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同Inna、Sergei前往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开展野外联合科考与学术交流活动,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2024年8月,我们将主持暑期国际化学校的研究项目,目前涉及到俄罗斯、中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4个国家约30名研究人员和学生。”赵晓彦介绍,这个项目既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又促进各个国家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

“我们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英文土木工程专业‘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目前初步达成巴基斯坦一些高校会使用。”谈及教学方面的突出成果,赵晓彦补充道。本月底,他会同Inna一起去俄罗斯推广这本教材。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在赵晓彦看来,这是一个双向宣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年轻力量的契机,“一方面,让别人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另一方面,双方可以通过互相培养年轻教师达到‘传帮带’的目的,进而实现资源共享。”

在西南交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减灾选线研究团队只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该校已同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等,办有5本国际学术期刊。

(部分视频素材由学校提供)

来源:川观新闻2023年11月20日https://cbgc.scol.com.cn/news/4578730?from=iosapp&app_id=cbgc



作者:底伊乐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