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华西都市报 封面新闻】专访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把“红绿灯”送进博物馆

来源:封面新闻 日期:2017/12/14 12:25:00 点击数: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12月初,深圳无人公交车正式上路试运行,黑科技刷爆了朋友圈。

几天后,西成高铁正式开通,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被科技打败,成都三个半小时飞奔到西安。

一时之间,交通发展问题成为全国民众关注的热点。

12月9日,第五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AR、VR等热点词汇,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专家学者口中蹦出,一个交通强国的蓝图徐徐展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科幻版的世界……

在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描绘的蓝图中,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陆海空天网的“立体智能交通网”,时速600公里以上的高速磁浮列车将大行其道,而红绿灯将走进博物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甚至不用到2035年,就会呈现这样的态势了。”

人工智能+交通

自动驾驶把“红绿灯”送进博物馆

2017年,最热的词语,非“人工智能”莫属了。

从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再到阿尔法元击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让徐飞感到匪夷所思。“阿尔法狗(AlphaGo)通过海量学习人类有史以来的棋谱,进而自我训练实现超越,一年前它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然而,阿尔法元(AlphaGo Zero)从零开始,在没有任何人类历史棋谱的指引,也未参考任何人类先验知识的情形下,完全靠自身强化学习和机器逻辑,无师自通,以100:0的战绩击溃阿法狗。这说明人工智能已经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达到超人的境地。”

“‘机智过人’这个成语如今有了另外的解读:机器的智力超过人类”,徐飞如是说。

而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是第一要素,而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已经上路试运行,这说明已经无人驾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它可以自己跟别的交通工具进行交汇。

“大势将至,未来已来!”徐飞用了这句话来形容智能交通时代的来临。在他看来,未来交通一定是智能交通模式,交通工具自身通过传感器和卫星通讯等设备和控制系统,把所有的道路、车辆、行人等有关信息和状态综合集成起来,然后进行自识别、自适应、自驾驶,整个过程完全智能化。“既然已经是自动驾驶的智能交通,那还要红绿灯干什么?”

12月9日,在论坛的演讲中徐飞说到,到2035年红绿灯将被淘汰,两天之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他就再次刷新时间:“就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惊人速度,可能不用到2035年,就已经是这样的态势了。”

速度是交通的灵魂

到2035年,时速600公里高速列车将大行其道

“速度是交通的灵魂,‘更快’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们太渴望‘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从最开始的步行、马车,到现在高铁、飞机,再到未来的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直至能到太空的航天飞机,在徐飞看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速度的追求史。目前,世界大国之间的速度竞赛更是如火如荼。

2014年,中国高速列车CIT500创造试验台最高速度605 km/h。2015年,日本山梨磁悬浮试验线“L0系”列车实现 603 km/h载人运行最高速度。2016年,美军打破磁悬浮速度世界纪录,空军846测试中队利用低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以及火箭推进,实现了1019 km/h的最高时速。

而西南交通大学在2014年建成的世界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验证了创造更高速的可行性。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出飞行列车研制计划,按照其三步走计划,最高将研制4000 km/h时速的飞行列车。

“当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要工程化、商业化尚需时日,中间过程可能较长。但是,日本已有500+超高速运营的时间表了。”“据悉,2027年日本东京至名古屋长达286 km的磁悬浮新干线将实现通车,2045年完成延长线路至大阪,使总长达到550 km,最高速度预计为每小时505公里。”因此,徐飞乐观判断,到2035年,时速600公里以上的高速磁浮列车将大行其道。不仅如此,中国干线铁路将普遍实现无人驾驶、“刷脸”进站、行程规划、WiFi覆盖,乘客可享受集成各类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愉悦出行。2019年底将完工的“京张高铁”,不仅将连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冬奥会赛区,还将成为中国的首条智能高铁。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在接受记者采访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为世界提供中国运输方案

从世界大国的崛起发展轨迹来看,交通作为国之重器,在国家建设与强盛发展中无不起到战略支撑与引领的巨大作用。

“建设交通强国,可以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物流中心,为世界提供中国运输方案。”把中国建设成为交通强国,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由世界共享,也为我国建成世界强国、成为负责任大国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徐飞说,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明确将交通强国与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并列一起,为中国社会指明了未来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结构。

12月9日,由西南交大联合《光明日报》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即以“交通强国”为主题。

对于交通强国,徐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交通强国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在通常理解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在“交通”、“强”、“国”三个方面作进一步解读。

他认为,首先,交通不仅是铁路、公路、水路(水运)、空路(民航)、邮路(邮政)和管路(管道运输),在当今这个陆、海、空、天、网的全域时代,至少还应包含“天路”(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网路”(信息高速公路)。

其次,“强”不仅是形容词,更是动词。换言之,“交通强国”不能仅理解为“在交通方面是强国”,更应该解读为“通过交通使国家强大”,即通过发展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产业变革和文化交融。要跳出交通看交通,从战略高度审视交通的重要作用。

最后,“国”在徐飞的理解中,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天下”,“交通强国”升华为“交通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闻来源:封面新闻 2017.12.14 (记者 张菲菲 实习生 李雪 摄影 刘牧雨)

http://news.swjtu.edu.cn/admin/default.aspx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51729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作者:记者 张菲菲 实习生 李雪 摄影 刘牧雨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