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3(成都)”开幕式于日前在四川科技馆举办,“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成都站也同步启动。
记者了解到,此次科学节成都分会场以“走进稻城大科学装置”为主题,带领公众了解四川大科学装置建设背后的故事。作为科学节配套活动之一,第四期兴隆湖科学大讲堂同步开讲,西南交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刘煜带来了主题分享——《神奇的稻城高海拔天文台址资源》。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主办。
聚焦“四个面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成都站开展
9日,四川科技馆五楼报告厅内,来自省市县(区)科技相关单位的嘉宾一起走上台,在“3、2、1”的倒数声中,共同见证了“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3(成都)”活动的正式启幕。
据悉,今年的科学节成都分会场以“走进稻城大科学装置”为主题,特邀负责稻城多个大科学装置选址的专家刘煜讲述天文选址的故事。
同时,科学节期间还特别重磅推出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展(成都站)”活动。展览以“四个面向”为逻辑主线,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展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展览设置于四川科技馆四楼展厅,展品包括天眼FAST、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模型,以及“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力箭一号”“海斗一号”等中国科学院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
另外,科学节预热活动——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新馆服务空间启动仪式也于8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举行,新馆同时挂牌了“四川省科学图书馆”,面向广大公众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服务。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
“今年成都分院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依托院内外丰富的科普资源,着力推进大科学装置、国家科教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科技资源科普化,为政府公务员、青少年、社区居民等受众提供个性化的科普服务,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高端科普品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成员、系统单位党委副书记刘刚君告诉记者。
为此,成都分院打造了包括科学节、科学公众日、兴隆湖科学大讲堂、科普志愿服务团进校园、大科学装置科普沙龙等在内的品牌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兄弟单位组织的科普活动,贡献科普“国家队”的力量。
揭秘天文选址
“刘队长”讲述大科学装置背后的故事
“社会上或学校里,不同的人对我有不同的称呼,但我最喜欢别人叫我‘刘队长’。”9日下午,兴隆湖科学大讲堂上,刘煜以一句轻松诙谐的自我调侃,拉近了与现场观众的距离。之所以被叫“刘队长”,是因为他组建了中国西部大型太阳设备选址队,多次率领队伍深入西部各省份偏远高海拔地区,考察和测量天文候选址点,是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幕后“功臣”。
通过系统选址研究,刘煜首次提出了大香格里拉地区是适合我国发展下一代大型天文观测集群的理想址点,这一成果引起天文界重视。位于这个区域内核心地带的四川稻城,更被刘煜称为是天文选址途上的“明珠”。如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已在这颗“明珠”上拔地而起。
为何稻城能受到如此青睐?刘煜表示,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地缘关系等密切相关。通过考察,刘煜认为稻城当地晴天数、晴夜数、大气视宁度等关键参数都能满足天文观测的需求。
“而且与其他高原地区相比,气候并非特别恶劣。”刘煜表示,稻城有天文观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有高山,也有河谷,有山峰,也有平地,高低错落,拥有可以被利用来修筑大型科学装置的空间。”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是刘煜选址稻城的原因。
他也提到,在国外某些区域,本有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条件,但因为当地一些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导致了与大科学装置“失之交臂”。
跋涉山水间,做选址调查的过程十分艰辛,吃不饱睡不好是常态。刘煜回忆起在横断山区考察气象数据时,寻得一处牧民的窝棚都“很满意了”,因为终于有了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
除了身体和意志上的磨砺,刘煜还受到了来自国外同行的质疑,认为中国选不出好的天文台址。但刘煜还是在这条路上行走了十余年,并用事实作出了最好的回应,例如由他推荐选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还在建设期间就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如今更是不断刷新了世界级的观测纪录。
“稻城应该朝着‘世界级的天文中心’这一目标而努力。”刘煜表示,只有一流的天文台址才会吸引一流的人才,从而才有可能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我相信稻城一定可以。”
来源:锦观新闻2023年11月10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5353473518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