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在该校举行。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也以“改革开放”为主体,探讨了高校的未来发展:“唯有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实现从大到强。改革开放既是过去和当下学校发展的主题词,也必将是未来学校实现非线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利器。”
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如此,教书育人的“人”,首先不是“人才”,而是健全的“人”。因此,徐飞说,西南交大明确提出“五有”交大人培养理念,即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同时,高校的教学要从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打破长期以来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互联网+”理念和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突破既往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固有套路,明确提出以“学生、学习、学养”为中心,积极推进“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大力推进从“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学习共同体”转变,使学生走向中心成为主体和主角,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要着力构建‘五课堂’。”徐飞说,第一课堂即传统和现行的教室内课堂;第二课堂为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活动;第三课堂是国内校外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义工等活动;第四课堂为留学、游学、访学等海外学习、交流、考察和实习等项目。第五课堂则为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等e-learning学习平台。“五个课堂”共同构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实现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探究、对标示范与自我反思观照等学习方式的多元融合。
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村”试验
小岗村开创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改革的先河,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具有划时代意义。
众多周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大户,以往大量科技成果长时间“躺”在实验室。西南交大从2010年起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科研成果尽快走向市场。2016年1月西南交大正式出台《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交大九条”),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交大九条”核心有两点:一是将以前职务科技成果“纯”国有,变为国家(学校)、集体(团队)和个人“混合”所有,以所有权改革统领和牵引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二是将转化后的股权奖励,变为转化前的产权激励。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子激活全盘棋。通过“先确权,后转化”,从源头上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内在动力,点燃科研工作者们的转化热情,积极提升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
预聘—长聘“双轨制”模式
而在激发人才活力、动力上,西南交大实行了预聘—长聘“双轨制”模式。
以“预聘”来识才辨才,形成任务压力和激励导向,支持和激励中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进校后的头3-6年,在他们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年龄,不上课或少上课,潜心科研,加强原理性、基础性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力争为取得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打牢坚实的根基,并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
以“长聘”来敬才用才,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对优秀长聘者免除诸如年度考核等常规的短期考评,以促使他们动机的非功利化和科研行为的长期化,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最重要和最具创新性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开展高水平研究,出好成果、出大成果,进而成为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
新闻来源:封面新闻 2018.5.17 记者 张菲菲
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75264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