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封面新闻】西南交大校长给本科毕业生送“三力” 愿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来源:封面新闻 日期:2018/06/25 09:36:00 点击数:

栀子花开,又到一年毕业时。今日,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了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徐飞在毕业典礼上谈到,不论是踏入职场或是继续深造,都令人憧憬也充满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力最强。未来要想不被替代,毕业生应在“深度学习力”、“创新创造力”和“爱的愿力”这三大力上持续修为发力。

如何让未来的你不可替代?

从今天起,你们将踏入职场或继续深造。未来令人憧憬也充满挑战,而在所有的憧憬和挑战中,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很可能最具冲击力。在日日新的快速“迭代”新时代,未来的你是否会被竞争对手取代,或被AI及其它尚不能预料的力量替代?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在“深度学习力”、“创新创造力”和“爱的愿力”这三大力上持续修为发力,让未来的你不可替代。

第一,深度学习力

学无止境,尚需继续在知识、方法和素养上深度学习。在知识方面,不但要学习更加系统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宽广丰富的领域知识和综合知识;不但要学书本知识,也要学实践知识;不但要学结构化、系统化、明晰化的显性知识,更要领会非结构化的默会知识。

本质上,默会知识是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需要靠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以及眼光、鉴别力、兴趣等去体悟和洞察。尽管现在计算机在记忆力、计算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已远远超越人类,在速度和精准上更是让人类望其项背,但在对默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却大为逊色。这恰是人类的机会,也是诸位在未来赢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需要特别下功夫的地方。

现在知识半衰期迅猛缩短,由最早的100年陡然缩短至当前的3年。知识裂变速度加快,即使刚印到书本上的知识都可能被淘汰。如果不能掌握学习方法,要学会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会很难、也很被动,更不用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诸位要通过学习、借鉴和自我摸索,尽快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将经验上升为概念,将概念上升为理念,把方法上升为“方法论”的良好习惯,进而适时升级、再造和重构研究范式。实际上,科学研究已经历了从“实验归纳”,到“模型推演”,再到“仿真模拟”的三次范式革命,现在方兴未艾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正是演进中的第四次范式革命。

学习素养是比知识和方法更高层次的东西。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尤其值得重视,如客观、冷静、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善良、正义等知性美德。机器和人工智能再强大,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AI有智商没情商,有智能没智慧,有专才无通才,有逻辑无情怀。因此,人类在境界上更高一筹。诸位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将使你们终生受用,也有助于提升你们的人生格局。

在学习素养中,我还要特别强调数学素养。事实上,人工智能的“正问题”是把目标转化为可计算的结构和逻辑,其“反问题”是通过机器学习优化一个数学过程,因此,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数学问题。为更好地驾驭AI,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人类必须具备高于AI的数学素养。

此外,勤于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惯于用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进行思考,善于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敏于转化、划归和反演,乐于合乎逻辑、严谨、缜密、准确地阐述思想和观点,工于运用概念和结构化方法辨明关系,精于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以及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方法,所有这些数学素养,都是包括文科生在内的所有人应该具备的。

第二,创新创造力

近期“中兴事件”带给中国人的心理震撼相当深远,作为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缺乏,是我国当前最大的隐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诸如芯片、基础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技不如人或受制于人,根本出路在于全力提升创新创造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人工智能也倒逼加快培养创造性人才。如何提升创新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至关重要,当然,创新还需要些灵感,但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作为瞬间思维火花的灵感虽具偶然性,但其产生绝非无缘无故毫无根基。灵感是对“厚积”的犒劳和升华,它往往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既是灵感的源泉,更是创新创造的基础。

进言之,灵感只是直觉的一种表现形式。直觉在创新创造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诸位要有意识地锤炼直觉质感,善于整体性、系统性洞察事物,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洞察力,特别是提高对那些不太明显的“软事实”,如氛围、印象、感觉、趋势、情绪等无形事物和场景的洞察力。

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组织力和跨文化领导力业已成为创新创造力的题中之义。当下,分布式、网络化、跨界融合、平台共享、并行处理大行其道,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已很难生存,即便你是一名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若不具备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相当的沟通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就不能说是合格或称职。

第三,爱的愿力

本来,技术是中性的,也是无辜的。技术是造福还是破坏,关键看使用技术的人是邪恶还是善良。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否美好,人类的未来是否光明,关键是人们在不懈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是否坚守和秉持“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背后的正当性、正义性、伦理性和知性美德。

爱的愿力是一种能够让人改变生命的力量,缘于此,愿力引导人、成就人。诸位要珍惜这种来自内心深处、能够引起伟大改变的力量,把爱的阳光甘露洒进每个人的心田,为自己也为他人的生命拓展出无限可能。

爱的愿力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善良天性,来自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强烈意愿,更来自于日常的笃行、恪守和奉献。请诸位深埋爱的种子,并让它蓬勃生长。

拥有深度学习力,会让你们优秀;拥有创新创造力,会使你们卓越;但是,这些还不够,你们还必须拥有爱的愿力。当人们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天下苍生万物,用爱心、良知、正义去引领价值理性,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衷心祝愿你们拥有更高远的格局,更广阔的胸怀,心怀大爱,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让未来的你不可替代。

新闻来源:封面新闻   记者杨晓蓓 见习记者周丽梅

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86447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作者:杨晓蓓 周丽梅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