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党建网】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22/12/07 16:15:54 点击数: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化团结奋斗的规律性认识,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大力弘扬团结奋斗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团结奋斗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创造历史。唯有团结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历史合力,创造出最为辉煌的“历史结果”。团结才有力量。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团结的本质就是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达到同一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只有团结才能披荆斩棘,通往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奋斗创造未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奋斗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奋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开辟了人类的美好未来。一方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伟大的梦想和崇高的追求,只有在具体的实际的奋斗中才能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实现目标的过程充满着各种艰辛困难和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挑战,只有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才能攻坚克难、所向披靡。

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百年辉煌的重要历史经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团结奋斗刻在旗帜上、融进血脉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团结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重要密码。

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新伟业的现实需要。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团结奋斗。

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风险挑战,我们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团结奋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从国内来看,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共同奋斗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党建网 2022年11月18日

http://www.dangjian.com/shouye/sixianglilun/lilunqiangdang/202211/t20221118_6515385.shtml

信息员:杨惠     作者:李学勇、田岚冰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