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困难的事往往是机会所在,也许还会更容易成功。因为困难的事情让大众止步,“做难事”的定位驱赶了平庸者,这正是真正优秀者脱颖而出的机会。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2018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从五洲四海如期而至,准时登上“交大号”高铁,开始人生旅途的新征程。首先,我代表全校五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同学们,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后发国家,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愈发凸显。因此,全国上下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
然而,或许是因为压力过大、节奏过快,当前普遍存在拖延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有86%的职场人和80%的大学生都患有拖延症,拖延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群体的集体通病。如果说单纯的做事拖沓或者懒得去做仅是一种坏习惯的话,那么,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并伴生出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况,深陷内疚感、自卑感和无序感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时,那毫无疑问就是病态的“拖延症”了。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无限往后推迟的行为。很多人总在截止时间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事,就像心理学上所讲的“未来折扣”一样,根据距离现在时间长度对事情的重要性进行削减,心理认知上觉得还在未来,就大打折扣,一直拖着不去做。实际上,拖延是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本应立即行动,却被等一等、放一放、缓一缓,甚至是视之不见、故作轻松、及时行乐的心态完全操控。拖延还是一种变形的生活方式和反抗周围的惯性形式,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有压力我才能做好”。
一种典型的拖延是入睡拖延。结束了一天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身体已经发出了想要休息的信号,可是很多人不甘心就此入睡。想必是睡觉前的时间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好像只有安静的夜晚,才真正属于自己。《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的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者因玩手机拖延入睡,本来告诉自己只刷十分钟的朋友圈、微博,结果一眨眼就已经快到凌晨。
法国教育学家贝约尔有一句话:“绝大多数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地生活”,或许他已经为现代人的拖延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缘由,不去思索,不去体悟,不去感受,不去力行。一般而言,滋生拖延的温床和肇因主要有三:
一是心灰意冷,兴趣寥寥。在接受任务时勉强,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着手实施时失神,无所憧憬;始终找不到完成工作和任务后希望达成的目标和满意状态,始终提不起本该有的精气神,与之俱来的自我否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二是认知失当,怕字当头。怕自己做不到,怕自己完不成,分神分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以致不接触、不思考、不着手。甚或是害怕成功,因为早于既定时间完成任务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背负更多的责任与期待。
三是自我失衡,自大自负。在过度自信的心理驱使下,产生主动型拖延,自认为对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在时间压力的迫使下灵感与创造力可以瞬间迸发,也相信在最后一刻具备足够的条件来按时交付。
同学们,拖延是一种病,缩短了人的命。拖延是“时间杀手”的“变体”,它使人行动迟缓、时光扭曲、生命虚度,不可不察。《明日歌》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来来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面对拖延,要坚决说“不”,通过控制、规划和创造,活出积极精彩的人生,以当下的努力,提高行动的质量和绩效的品质。
第一,控制惰性,点燃激情。
拖延很大程度上是惰性使然。需知,人都有惰性,或曰人都想偷懒——懒到有时候发明很多高科技智能产品替人干活,但人(类)即便再懒,也依旧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作为人性弱点的惰性并不可怕,怕的是被惰性控制,最怕的是放弃或逃避。放弃了,困扰你的事情就不复存在,但自己也被困在原地停滞不前;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逃避被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自己。假若连开始行动的勇气都没有,人生也就败了。
做事为何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感觉辛苦和担心结果的不确定是其中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动机、态度和意愿方面,关键是对生活、事业热爱的缺失,以及对责任心与使命感的缺失。辛苦的感觉来自“被迫而为”,愉悦则来自于“主动想做”。不确定性是人类面临的最深的恐惧之一,诸位需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最重要的是用正知、正见、正能量,从心底点燃激情。因为行为的动力来自集热爱、兴趣、责任、使命于一体的激情,个人梦想、母校荣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复兴使命等都是激情之源。你们还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善于排解灰色和负面情绪,保持饱满的激情和永不低沉的热情,主动及时地启动各项工作。
第二,规划时间,付诸行动。
事到临头害怕失败,是因为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当下本领和能力欠缺的窘境,正是当初该学而没有学、早该做而没有做的结果。亡羊补牢,痛定思痛,不能再做“眼下大好光阴却无所事事”的人,不能再是“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的人。从现在开始就付诸行动,要从拖延者转变成力行者和时间管控者,在行动中提升执行任务的意志力,并以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激发行动的坚持。“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学业和事业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行动的路上。
策略上,诸位要加强目标管理和时间规划,养成“工作前梳理、工作后整理”的习惯。善于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和20/80法则,对事项和任务进行归类排序,确保今日事今日毕。同时,工作要专注,要注意防止因三心二意而导致的时间碎片化。当下工作效率最大的杀手是手机,微信、朋友圈等都会让人分心。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个Tips“55+5”,即集中精力工作55分钟,这期间手机用飞行模式+静音模式,并使手机屏幕朝下,然后再用5分钟处理手机中的重要事情。该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很好地避免时间碎片化。
第三,创造佳绩,追求卓越。
一些人对即将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即使在最后一刻也能准时交付。他们甚至认为,截止期限(Deadline)迫使下的压力可转化为最后时刻的动力,从而即使到最后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种观点蛮有市场,以至于“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貌似成为当下一种流行的说法。诚然,最后期限的压力对于任务的完成具有一定效果,但就质量品质尤其是就工作态度而言,这样的方法不可取。
需知,目标不是用来达成的,是用来超越的;任务不是用低标准来完成的,是用高标准来呈现的。对工作和任务不能满足于交差应付,而是要争创佳绩,追求卓越。在座各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应该在各个方面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之匹配的智力和能力,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样是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或撰写论文,是精益求精,止于至善,还是60分万岁,过关了事,这当中有天壤之别。你们要做前者,莫负韶华,大展宏图,努力成为一等人才,成就一等事业。
同学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长度在可预见的生命中对每个健康个体都一样,然而其效度却不尽相同甚至迥异。有些人的时间很长,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远大于时间一般性产出的成果。时间于世间万物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增的存在,何其宝贵!你们要与时间赛跑,归根结底,与自己赛跑,做最好的自己,让当下更好地遇见未来。
同学们,你们经历了前一个求学阶段的长途跋涉,现在准点到达了西南交大这样一个新的人生中继站,一切都是刚刚好,如期而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意味着你们过往时钟的“归零”,新的人生计时由此开始,接下来的求学生涯属于你们,这一时间区间和机遇窗口也掌握在你们手中。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衷心希望你们“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交通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衷心祝福大家与各种美好不期而遇!
让未来的美好如期而至!
谢谢大家。
延伸
阅读一
做困难的事——徐飞校长在西南交大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2018级新同学们,
老师们、家长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全校五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养你们的父母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祝贺!
当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玩命的中学,轻松的大学。对此,同学们要姑妄听之,不可当真。上大学绝非轻松之事,研究型大学尤其如此。今天,在开学伊始我向诸位提一项基本要求——做困难的事!
为什么要做困难的事?首先,越困难的事越值得做,做困难的事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困难是人生的磨刀石,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磨练心智的利器。做困难的事可以增长“功力”,正如一位将军所说,那些未能将我置之死地的事,会使我变得更有力。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历代伟人都是在饱经沧桑克服困难后才成就一番事业。历史只会眷顾奋进者和搏击者,荣耀总是垂青不惧艰险的攻坚克难者。
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也无一不是在解决前人遗留的巨大困难后取得的,科学技术、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概莫能外。如果人类满足于已有认知,只做些轻松寻常的事,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国家要强大,亦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破“卡脖子”的瓶颈。今年发生的中兴事件和中美贸易战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如果中国不在高端芯片(硬件)和底层操作系统(软件)这些核心科技、关键技术等困难的事上奋发有为,就会技不如人乃至受制于人。
其次,做难事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做难事方能成大业。一个人要成功,就得选困难的事去做。善行者究其难,如果想变得更优秀,就要愈艰难愈要做,且越困难越有劲。《抱朴子·广譬》曰“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乔布斯亦言“成功没有捷径,必须把卓越转变成身上的一个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天赋、才能、技巧,才能把其他人甩在后面”。面对困难和挑战,是一味避让还是迎难而上,结果大不相同。不敢直面困难,总想轻轻松松,无异于痴人说梦。事实一再证明,“出彩”往往隐匿于困难背后,不畏苦寒,将自得其芳。
实际上,现实中困难是人生的常客,是生活的常态。一帆风顺的事少之又少,做困难的事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近期,已是鲐背之年的翻译家王智量做客央视《朗读者》节目,他用其经历告诉后辈,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困难考验每个人的品格和智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也没有白走的路,经受住了考验、熬过最困难最艰辛的日子,就有机会享受由痛苦转换而成的幸福。正所谓能吃多大的苦,方能享多大的福。
第三,困难的事往往是机会所在,也许还会更容易成功。因为困难的事情让大众止步,“做难事”的定位驱赶了平庸者,这正是真正优秀者脱颖而出的机会。比如,若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做将产品性能提高10倍而不是10%的事,由此开创“蓝海”看似很难,却从一开始就把将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性能提高10%的事人人都会做,自己将在“红海”同所有同行竞争,这样的竞争将旷日持久且十分惨烈,赢面反而小。
诸位看看“难”字的构成,左边是“又”,右边是“佳”。“难”即“又佳”,又一件佳事好事出现,又一个有利的机遇和境况产生。博大精深的汉字“难”揭示了生活的辩证法: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是一个重大的机会,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到来!当年32岁的香奈儿刚进入奢侈品行业时,提出了两个惊世骇俗的新行业概念:奢侈品应该舒适,奢侈品应该简洁。当时这两点明显有违常识,在奢侈品内行眼里完全是外行的想法。但她坚持做这样匪夷所思的难事,最后她追求的黑白搭配极简风格大获成功。艾伦·马斯克执掌的特斯拉和SpaceX也是选择了别人不敢触碰的领域,通过独辟蹊径取得令世人惊叹的颠覆性成就。
做难事的意义和理由还在于,今天困难的事努力做了,明天困难的事就变得不困难了,并且越来越游刃有余。长此以往,难事将越做越简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简单的事则会越做越困难。再者,困难的事情自己做了,别人就可以做轻松的事,由此世界将变得更加和睦、温馨和美好。此外,通过做困难的事,还可以打造高标准文化。在高标准文化中,主动选择做困难的事,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挑战度,这不仅体现一种工作精神和卓越追求,还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而且,困难的事好像人生的一次考验,做成了很有成就感。一旦尝到成就感的甜头,就会乐此不疲。
如何做困难的事?我向诸位提出四点建议:
一、做精勤的求学者
作为刚入校的大学生,诸位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精勤求学是你们的本分。大学生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本身是一场艰苦的修行,做困难的事情就是能吃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苦,受得“为学消得人憔悴”的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们要尽可能地多读中外传世经典,多读专业名著和高水平文献。顺便问一句,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发给你们的96本“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假期中你们读过几本?
所有领域中基本训练一般都不易也很无趣,诸位要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勇敢地直面困难,拥抱枯燥,用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苦练基本功,打牢学问根底。在此基础上多探究高深学问,选课时尽量选择有难度、深度和挑战度的课程,尽可能多学一些“高阶课程”(Advanced Courses)。你们还要特别敦促自己,尽快走出“舒适区”,多探索未知领域。一直待在舒适区而不进入挑战区、尝试区不会有任何进步。芝加哥大学要求学生做“不会做的事”,基于这种看上去有悖常理的培养理念,芝大不仅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学派”,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中心,也保证其培养的人才出类拔萃,灿若星河。
二、做敦笃的励志者
励志者,立志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世上庸碌无为、随波逐流而最终流于平庸的人,大都是胸无目标和志向之人。求学问,首先在于立志,而且要立做难事之志,要有大梦想(big dream)。王阳明在12岁那年就立下“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的宏愿;霍金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渴求探索宇宙论,并试图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亚圣,霍金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显然与他们早年高远的立志密不可分,这也印证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动力的大小和获得成就的高低,与其设立的目标成正比。
诸位不但要有志向,还要对志向持之以恒的追求、坚守和践行。曾国藩常说“事有归着”,就是办事沉稳有着落。如果决定做一件事,既然开了头,就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大家可知“荷花定律”?该定律讲的是在一个荷花池中,第一天开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假设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是第15天?错!是第29天。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荷花定律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很多事情本身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成长不是一蹴而求,时间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人生开挂,有的只是厚积薄发。立志并非随意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脑里都只有志向,且内心世界有一种不断生长的坚定力量和意志,如此立志,方算立志。如果只愿意想象志向实现后的美好,却不愿去经受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不奋发志气,这样的志向,充其量只能叫欲望。没有经过困难的锤炼,志向是难以实现的。
三、做果毅的力行者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立行。任何成绩、成果、成效都是在行动中形成的。当今时代执行力至关重要,好的执行力,恰如运筹帷幄的将领指挥训练有素的军队,指令一发便能所向披靡,摧枯拉朽般地攻城拔寨。同时,兵贵神速,优秀的执行力能够助力占得先机。与强执行力相对的,是被称作当代青年三大顽症之一的拖延症。有拖延症的人疲沓拖拉,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愿意面对任务甚至刻意逃避。他们奉行的是所谓的“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往往将事情拖迟到最后一刻才勉强行动,草草应对,这非常不好。你们要把“立即行动”、“马上就干”作为工作的信条,让“敏于行”成为终身的习惯。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是我校1946届矿冶系的毕业生。他作为当年核装置全面质量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求学阶段,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接着又只用三年时间便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60年6月,陈能宽率领一支不满30岁的年轻人队伍,来到长城脚下一座炸药试验场参与核武器研制。出于进度要求,研究人员往往是上个实验部件的硝烟尚未散尽,就要打第二炮。求得数据后,他们第一时间就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分析处理。就这样陈能宽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团队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诸位要向陈能宽学长学习,抓紧每一寸光阴做事。
四、做忠恕的任事者
诸位在承担事务或担负责任时,不但要称职胜任,顶事顶用,还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为人,推己及人。尤其在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或干别人不愿做、不屑做的脏活、苦活、累活时更是如此。说到的事就要做到、该做的事就当仁不让,揽下来的事就要扛住,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做事不埋怨、不推诿,遇事不找借口、不抱怨。需知,埋怨和抱怨是一种很负能量的行为,除了给自己的平庸找些外界因素作为借口,不会改变事物的状况和自身的处境,不仅于事无补,还使自己情绪更糟。因此,请不要抱怨,并远离爱抱怨的人。如果不满意现状,就努力改进。
西藏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尼玛江村,是我校2006届交通运输专业的校友。2013年8月新婚燕尔的他,主动请缨担任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以来,尼玛江村扎根一线蹲点雪东村,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想民众所想,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先后筹建农牧民施工队,成立绘画技能合作社,帮助当地开办茶馆、藏餐馆等,带领村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雪东村从搬迁扶贫村向致富标杆村的大迈步。同时,他急群众所急,帮助村里7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4次深夜护送患病村民就医。上学期尼玛江村校友寄语学弟学妹,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无论外部环境条件怎样,只要无怨无悔,真心付出,都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同学们!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是交大代代相传的校训。其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教导“如何做人”;求学、励志、力行、任事,阐述“如何做事”。现在,想必诸位已领会到为何我提出以上四点建议的良苦用心了。做事先做人,你们要时刻告诫自己,求学,在于精要勤勉而非投机取巧;立志,在于敦厚笃实而非虚幻漂浮;力行,在于果敢坚毅而非踌躇不前;任事,在于忠诚宽恕而非牢骚满腹。
希望你们牢记校训,在难与易之间,自觉选择困难模式,甘于、勇于、善于做困难的事,做标准高的事,做不会做的事,在事上磨炼,砥砺前行,早日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
最后,衷心地祝愿大家学业精进,健康快乐!
谢谢。
来源:《凤凰网 》2018年8月31日
相关联接:
陆金网:http://www.ljzfin.com/news/info/45315.html 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6595917051515109902/ 网易: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QNUL2QO0519QM4P.html 凤凰网:http://wemedia.ifeng.com/76230806/wemedia.shtml东方财富网:http://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1809022214531453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