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澎湃新闻】王梦恕院士告别仪式定于22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期:2018/09/21 12:41:00 点击数:

王梦恕


9月20日下午,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先生离世,享年81岁。其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而被誉为“高铁院士”。去年9月,王梦恕曾经因脑出血住院治疗。

澎湃新闻9月21日从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处获悉,该公司与王梦恕院士生前兼职的北京交通大学已经发布讣告,王梦恕院士的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王梦恕离世以后,他曾就读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在官方微博上发文“缅怀”,不少学生留言悼念这位毕业多年的老学长。一名自称是“隧道专业晚辈”的学生告诉澎湃新闻,王梦恕院士是中国隧道界的泰山北斗,虽然没有和他有过接触,但自己老师是“老爷子的学生”,常听老师谈及“王院士乐于指导后辈学生做研究”。

另有西南交大毕业生留言说,犹记得去年在北交大参加论坛,王院士艰难迈步子走上嘉宾台的那个短短过程,伴着台下所有人的掌声,那是难以名状的致敬,胜过一切言语。“往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出身在铁路世家

视詹天佑为榜样

西出河南温县县城13公里,便是享有“黄河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安乐寨,1938年12月24日,王梦恕即出生于此。温县是东汉权臣司马懿的故乡,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安乐寨就考中30多名大学生。

“我的祖父曾经做过孙中山先生的顾问。”王梦恕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曾称。王梦恕的祖父王文郁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有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结,他曾跟随孙中山四处奔波,探寻救国之路。民国建立后,他一度就任议员一职,但却因意外变故不得不归乡养老,专心教育子女。

《中国教育报》曾有报道,作为王家“梦”字辈的第一个男孙,王梦恕的名字大有深意:王文郁在给他取名时,选了一个“恕”字。“恕”来源于子贡问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梦恕不负期望,从懂事时起就将“梦恕”两字奉为圭臬,作为立身之本。

王梦恕可谓来自铁路世家,他的父亲王崇和曾在陇海铁路任职,做站长。年少时,王梦恕经常跟随父母在铁路线上来回奔波,由此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科学报》曾报道称,除了王梦恕,王崇和膝下还有多个子女,铁路职员的薪资微薄,王梦恕自小生活清贫,家境艰难。

“隆隆的火车声和冰冷、潮湿、臭气熏天的闷罐子车厢充满着他的记忆。全家吃在火车上、睡在火车上;他则在铁路沿线游荡奔波,上着流动的学校。很多时候,由于调车的原因,王梦恕放学回来后满车站地跑,寻找那个不知跑到哪去的闷罐子式的家。”但这些与铁路相关的困苦日子被没有将他击倒,反而促使他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彼时,陕西宝鸡蔡家坡铁路中学颇为有名,许多孩子以考上该校为荣。少年王梦恕便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师许老师,并第一次听到詹天佑的名字。许老师告诉他:“修铁路需要架桥梁、打隧道,这些都需要科学,既然你立志修铁路,那么,希望你将来能成为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

这番话语点燃了王梦恕最初的梦想。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成为王梦恕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攀登的高峰。

与多家交通院校结缘

门下学生挑起“大梁”

怀揣梦想,1952年9月,王梦恕进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现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攻读桥梁专业。1956年9月,考入唐山铁道学院(即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就读,近5年后,王梦恕完成本科学业,此时面临着自己的一次重要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继续攻读桥梁专业还是改学隧道专业?

“一件事、一个人最终促使王梦恕下定决心。”《中国教育报》报道称。

1959年,唐山铁道学院派遣包括王梦恕在内的数名师生,前往成昆铁路线考察实习。师生们在工地负责人带领下进入了正在掘进的隧道中,目睹了“施工技术落后得可怕”导致的惨剧:隧道掌子面发生了大面积塌方事故,顷刻间八名工人葬身于乱石之中,一名学生的腿也被砸断。这段经历让王梦恕意识到,地形对铁路选线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想让铁路跑得快,就必须有打隧道的能力

大学毕业后,王梦恕一度去了铁路工地工作。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高渠清教授在王梦恕的人生转折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在国外考察期间发现我国铁路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大,便向国务院建言培养中国自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研究生,并召回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王梦恕。

1961年,王梦恕回到唐山铁道学院,成为首批攻读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3年后毕业,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又主动申请前往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工作,建设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北京地铁一号线。

时年,王梦恕仅有27岁。50年后的今天,隧道技术成了中国高铁的关键技术之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起高铁,王梦恕的话很多,他最喜欢的说法是:说手表想到瑞士、说电器想到日本、说电子产品想到美国,说高铁就是中国。

1997年5月,距离离开教职32年后,王梦恕又做回了老师,在北京交通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并且亲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科研主体的试验研究中心,计划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国家培养100名博士生。如今,他门下的博士生已有几十名,其中很多人在国家重点工程里挑起大梁,成为总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

为隧道事业奉献一生

鼓励后辈“志在穿越”

著名地下铁道专家施仲衡院士曾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担任过王梦恕的班主任。谈及自己这位杰出的学生和战友,施仲衡说:“王梦恕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真实的缩影,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士子的客观写照。他将心血都无私奉献给了自己深深热爱、眷恋的祖国,奉献给了为之呕心沥血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

近些年来,尽管王梦恕年岁已高,但他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时常出入各大科技论坛,甚至亲身前往施工一线。2016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时年78岁的王梦恕仍坚持回到母校参加论坛,呼吁“重大工程建设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3个月后,他又来到青岛,为正在修建的“海边地铁”把脉。

王梦恕离世以后,他曾就读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在官方微博上发文“缅怀”,不少学生留言悼念这位毕业多年的老学长。该校一名毕业生说,犹记得去年在北交大参加论坛,王院士艰难迈步子走上嘉宾台的那个短短过程,伴着台下所有人的掌声,“那是难以名状的致敬,胜过一切言语”。

在微博上,时常有网友在媒体报道下留言称王梦恕是“师父的师父”。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一名学生告诉澎湃新闻,王梦恕在隧道界宛如“吉祥物”般的存在,受到晚辈敬仰。

王梦恕曾经就读的天津铁路工程学校(现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至今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澎湃新闻在该校官网上仍能搜到不少他回到母校与年轻学生交流的新闻。“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淡薄与冷漠,但不要气馁,要志在穿越。要敢于面对现实,勇敢地进行对事业、对生活、对人生的穿越。”约在10年前,王梦恕曾在该校一次演讲中叮嘱同学们“争做做蛋糕的人”,学会高级技能,到工人队伍当中去,踏踏实实做好工作。

面对台下的年轻人,王梦恕忆及曾在这所学校留下的点滴,不禁“潸然泪下”。有学生问他,若能重新选择一次人生,他会怎么做?王梦恕说,人这一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选择的机会。

“选择是一种责任,在我听到我们施工人员受委屈时我很不忍心,中国的建设者不能受到欺负。我常说的一句话,铁路的建设者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妻儿。”王梦恕说,“人活着就要对国家做出贡献。”

“往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名网友在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下留言说。


来源:《澎湃新闻》2018年9月21日(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刘芷珊 凯迪尔亚)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62383



作者:何利权、刘芷珊、凯迪尔亚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