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译著《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获“2017年度管理者必读十大经管图书”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8/11/15 10:07:00 点击数:

由《中外管理》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外管理图书评选”颁奖活动于11月4日在北京举办,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教授等译《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等荣获“2017年度管理者必读十大经管图书”奖。

据介绍,《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由两位美国学者肯·G.史密斯(Ken G.Smith)和迈克尔·A.希特(Michael A.Hitt) 主编,徐飞、路琳、苏依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旨在揭示伟大的管理学思想是如何诞生的,书中呈现了32位原创思想家对管理学24大经典理论的全方位回顾和反思,将其对理论开发过程的反思结集成册,是美国管理学会指定的管理学博士生教材。

管理学界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教授陈晓萍评价认为,这本书仿佛是一个聚宝盆,让读者不仅得见伟大的思想本身,还看清其来龙去脉。本书中的作者都是经典管理理论的原创者,他们娓娓道来自己提出理论、检验理论、完善理论的历程和故事,为未来的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描述了真实的理论创造路径。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教授张志学看来,这是一本传授真经的管理学著作。在本书中,学者们简要地回顾自己在发展理论过程中的思考和检验过程,讲述期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果读者熟悉这些理论,再阅读本书的章节,就能够理解他们建构理论的背景和完善理论的途径,也有助于读者从事高水平的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徐二明认为,捧读此书,不仅可以溯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源头,感悟个中三昧;更可以体会学界大师们当初开拓此理论的心路历程,追寻创造理论的蹊径。掩卷而思,常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萦绕在脑海中。

译者徐飞教授是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战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博弈论、战略联盟与竞争战略、创新战略。在徐飞看来,该书与众多管理经典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非刻意阐释管理思想的伟大,甚至也不直接完整地陈述理论本身,而是回溯理论的开发历程,揭示理论提出者的探索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激发读者的好奇天性、问题意识和探究旨趣。徐飞表示,虽然大批中国管理学者已经快速学习和掌握了规范化的研究方法,能够以国际化的学术语言发声并展开平等对话。但是,在创造管理学新思想、构建具有原创性影响力的管理理论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当下中国已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揭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新现象,构建顶天立地、兼收并蓄的管理新理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管理学新方法和新范式,是中国管理学者的重大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对中国管理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徐飞等译《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封面

附:译者序、目录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译者序

徐飞

2015年年初,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娟老师联系我,谈及《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一书典藏版的出版事宜,希望趁此机会对上一版的中文翻译进行修订,我当然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我与这本巨著的结缘始于2008年。当时北京大学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购买了翻译出版的版权,委托我主持该书的翻译。经过我和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0年6月中译本第一版付梓。犹记得彼时正值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年会在上海召开,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出现在会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展台上,短短半天时间就被与会者抢购一空。这些年中,常常听到管理学界的学者、研究生谈论起这本书,越来越多的重点高校也将此书作为博士生的必读教材或指定参考书目。回想当年和翻译团队一起不分寒暑地翻译、校对所付出的努力,倍感欣慰。

该书与众多管理经典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非刻意阐释管理思想的伟大,甚至也不直接完整地陈述理论本身,而是回溯理论的开发历程,揭示理论提出者的探索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激发读者的好奇天性、问题意识和探究旨趣。实际上,真正的思想智慧常常不是呈现的文本,而是探究的过程;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刨根问底的追问意识和蕴藏在字里行间鲜活的思绪。洞悉经典理论背景若能促进读者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其价值才是最大的。读者若能在阅读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中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并将这些具有极强迁移能力的方法自觉应用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其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将得以极大提升。该书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涉猎广博,笔触率直,思绪灵动,观点犀利尖锐,视角新奇独到。娓娓道来的文字不仅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思辨的力量,文笔也极富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洋溢笔端。贯通全书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尤其值得读者洞察和体悟。

在上一版中译本发行五年之后重新审视这本书,思考其给中国管理学研究带来的影响和启发,又增加了几分感慨。过去的五年,国际国内的外部环境、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无疑会影响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决定中国管理学者的角色与定位,从而使得再版这本经典的《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具有了与第一版不同的意义。

其一,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不利、产业发展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异军突起。一方面,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激励和扶植下,创业与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企业凭借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积累的经验和勇气,纷纷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经营。这些风起云涌的企业变革历程和管理现象,为中国的管理学提出了重要的研究问题,也为管理学者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经典理论的产生不可能由学者们在“象牙塔”里凭空产生,而是扎根于社会实践和管理实务,这一点想必读者在阅读本书各章中都能强烈感受到。实际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者自身的实践经历,对于重要理论的产生的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新经济兴起时产生的大量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揭示出对管理学意义深远且影响至今的重要理论。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管理创新实践,已经为产生呼之欲出的伟大管理理论提供了合适的阳光和土壤。文献计量表明,2010—2015年,国际顶级管理期刊中,以中国为背景、以中国企业中国员工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提升了近一倍,这也许预示着中国有希望成为下一波前沿管理思想新的发祥地。

其二,过去几年中,中国管理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快速提升。《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中文版面世的五年,一方面,大量海外学者选择扎根中国,捕捉中国管理实践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机会,持续探索中国经济管理价值,有关中国情境的作品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学界逐步完成国际接轨,国内中文期刊论文的规范性显著增强,立意更加高远,中国学者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管理学科的国际一流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上。特别是本土的年青学者,苦练基本功,探索真问题,凭借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国内丰富的研究案例,逐渐成为国际管理研究中重要的有生力量。

此外,中国学者不再满足于追随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潮流。现在,中国管理学年会和IACMR双年会业已成为全球性管理学者交流合作的平台,广大华人学者深刻反思本土情境对于管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希冀构建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的自信与合法性,这给过去以北美、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管理学界带来新气象,也显示出中国学者对于高水平管理学研究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和能力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大批中国管理学者已经快速学习和掌握了规范化的研究方法,能够以国际化的学术语言发声并展开平等对话。但是,在创造管理学新思想、构建具有原创性影响力的管理理论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当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揭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新现象,构建顶天立地、兼收并蓄的管理新理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管理学新方法和新范式,是中国管理学者的重大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对中国管理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让我们为承担本书的翻译工作深感荣幸,同时也为第一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感到遗憾和不安。英文原书作者众多,风格迥异,内容包罗万象,专业跨度很大,这些都为翻译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翻译第一版时尽管我们尽心尽力,但终因时间和水平所限,在付梓之际还是留下不少遗憾。这几年中,我们陆续收到热心读者对本书部分段落或句子翻译的商榷意见,一些读者更是直接给予中肯的批评指正,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本次的修订过程历时八个月,为了保证修订质量,也为尽可能保持全书翻译风格的一致性,我们组成了简约的三人团队。其中,路琳承担微观管理理论部分(第1—12章)的修订,苏依依承担宏观管理理论部分(第13—26章)的修订,我负责全书审校。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一本经典学术巨著,可以无限亲近原著,琢磨品味原著者本源思想的历程,何其有幸。我和我的团队五年之后,与这本长达六百页的巨著再次聚首,对译文再度斟酌打磨,个中滋味,甘苦自知。尽管修订过程中我们始终谨慎仔细,反复推敲,改正了上一版中的不当表达和错误之处,但难免会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最后,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再版修订所做的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表示由衷的谢意。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目录

第1章 前言:管理理论的诞生过程 迈克尔·希特 肯·史密斯

第一部分 个体及其环境

第2章 社会认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艾伯特·班杜拉

第3章 镜像理论 李·比奇特 瑞斯·米切尔

第4章 走向“公平”之路 罗伯特·福尔杰

第5章 宏大理论与中层理论: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理论构建和对工作主动性的理解 迈克尔·弗里斯

第6章 高阶理论的起源、迂回与教训 唐纳德·C.汉布里克

第7章 目标设定理论:借助归纳法的理论开发 埃德温·洛克 加里·莱瑟姆

第8章 工作特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格雷格·奥尔德姆 理查德·哈克曼

第9章 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有用吗?——有关员工组织承诺的研究 莱曼·波特 理查德·斯蒂尔斯 理查德·莫迪

第10章 心理契约理论的开发 丹尼斯·卢梭

第11章 承诺升级:一个组织理论的构建步骤 巴里·斯托

第12章 期望理论的起源 维克多·弗鲁姆

第二部分 组织的行为

第13章 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个行动视角的理论 克里斯·阿吉里斯

第14章 不平等从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的个人和智力根源 杰伊·巴尼

第15章 组织有效性:在积极组织学说中的湮灭与再生 金·卡梅伦

第16章 管理与组织认知学:连贯性群岛 安妮·哈夫

第17章 开发关于理论开发的理论 亨利·明茨伯格

第18章 管理组织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 野中郁次郎

第19章 理论开发之旅:以意义建构为主题和资源 卡尔·维克

第三部分 环境事件和组织

第20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开发:一种特殊的方法 爱德华·弗里曼

第21章 开发资源依赖理论:理论如何受环境影响 杰弗瑞·普费弗

第22章 制度理论:对理论研究项目的贡献理 查德·斯科特

第23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开发的过程 奥利弗·威廉姆森

第24章 构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演化理论 悉尼·温特

第25章 制度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的演化:过程和结构 林恩·祖克 迈克尔·达比

第26章 结语:向大师们学习如何开发理论 肯·史密斯 迈克尔·希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11月15日http://ex.cssn.cn/gd/gd_rwxn/gd_zxjl_1695/201811/t20181114_4775614.shtml


作者:赵徐州 曾江 蔡京君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