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摘要:西南交通大学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了一套能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效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科技成果从“纯粹国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先转化后确权”到“先确权后转化”、从“奖励性利益”到“可转化权利”的“三个转变”,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造的热情和动力。
关键词:职务科技成果 混合所有制 专利确权分割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难”一直是制约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瓶颈。西南交通大学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了一套调动职务发明人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效的体制机制,带动省内20家高校院所相继开展改革试点,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实体经济发展。此项改革经验在《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专题报道,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一、变“纯粹国有制”为“混合所有制”,充分激励创新创造
受现行《专利法》职务科技成果属国有资产规定限制,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西南交大坚持问题导向,在界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了将职务发明人的“转化后奖励”前置为“国有知识产权奖励”,以产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探索制度设计新路子。充分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赋予高校的完全成果处置权和奖励权,率先提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制改革”的设想,出台《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在全国首次从学校制度层面确认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职务科技成果的“纯粹国有制”变成“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制”,使职务发明人“晋升”为与学校平等的共同专利权人,从“分粮”变为“分地”。二是实施成果确权全覆盖。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行动,建立了科学确定所有权比例原则和确权程序。一方面,对既有专利权进行分割,学校根据职务发明人提出的奖励申请与其签订奖励协议,并在知识产权局将专利权由学校单独所有变更为学校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另一方面,对新申请专利由学校和个人按3:7的比例进行分割,学校根据与职务发明人的协议约定,对审查中的专利追加职务发明人为共同申请人,对尚未申请的专利则与职务发明人共同申请、共同所有。通过改革,有力推动了以机构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向以团队为中心的创新模式的转变,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造的热情和动力。
二、变“先转化后确权”为“先确权后转化”,大幅缩短转化周期
由于传统制度采用的“先转化后确权”路径涉及国有产权交易,客观存在国有资产定价难作价难、政府审批冗长复杂,且在公司成立至少三年后方可确权等实际,导致科技成果确权效率低、周期长、转化难。对此,西南交大从加快成果转化和确定成果价值两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精简程序缩短周期。相比2010年国家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转化后确权”需18个章才能办成事的现实状况,在西南交大“先确权后转化”制度下,职务发明人只需持一份高校盖章文件即可到知识产权局完成专利分割确权手续,将确权周期从原来的数年时间大幅缩短为短短几个月,极大减少了职务科技成果确权分割的冗余程序和时间成本。二是明晰规则规范运转。研究出台《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资产评估项目备案操作细则(试行)》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国有部分的定价细则、激励机制等问题,客观公允地评价职务科技成果价值,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激发动力转化提速。改革前,2010年至2015年6年期间,西南交大只有14项专利得到转让许可。改革后,西南交大已完成“磁浮二代”等184项职务发明专利的确权分割,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变“奖励性利益”为“可转化权利”,切实提升成果价值
为彻底解决可转化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难等问题,西南交大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依托政府产业平台,鼓励职务发明人从立项到科研全过程培育成果的可转化价值属性,使科技人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速转化。一是搭平台。联合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搭建“环交大智慧城菁蓉创业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职务发明人手中的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股权、期权和分红奖励,给予职务发明人明确的知识产权预期。二是造环境。推动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向科研人员让渡,鼓励职务发明人将发明专利作价入股高科技公司,改善科技成果供给侧结构,挤出专利泡沫,提升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率,彻底改变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三输”局面。三是见成效。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评估作价入股已成立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另有6家公司正在筹备注册,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值超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翟婉明院士团队“空铁列车—轨道梁桥耦合动力仿真、安全评估及设计优化技术”项目评估作价2500万元,以增资扩股方式入股四川中唐空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11.11%的股权,实现了该非专利成果的“IPO”。
来源:人民网12月6日http://sc.people.com.cn/n2/2018/1206/c345167-3237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