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坐在不颠簸的车里,老百姓才觉得放心”。近20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平将老百姓最质朴的诉求扎根于心。经过不懈努力,今年1月9号,王平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最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攻破了全世界高铁技术面临的共性难题。
“以平稳性保平安”
“网上那段很火的视频,是对我们中国高铁平稳性技术的极大肯定。”王平所说的视频中,一名外国小伙将一枚硬币放在时速为300公里的京沪高铁窗边,在长达9分钟的视频里,硬币始终屹立不倒。“我们有个理念叫以平稳性保平安。只有坐在不太颠簸的车里,我们老百姓才会觉得心理踏实。”王平说道。
铺在地面上的轨道、轨道下方的路基等出现不平顺的情况,就会影响列车运行平稳性。意识到此问题后,王平与西南交通大学地学学院刘成龙教授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最终建立了“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研究体系,实现精确测量轨道误差。
在山区及地震带等特殊地区,他们安装探测装置,通过及时发现轨道的变形信号,将轨道平顺性精度控制到了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实现动态检测。同时,轨道及基础结构在运营过程中,具备了变性缓慢、平顺性易保持、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顺利为我国武广、沪昆等10余条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保驾护航”。
从“道岔王”到“高铁轨道医生”
王平主持研制的350公里高速道岔已经在武广、沪杭等多条高速铁路线上铺设,他的著作《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让中国高铁学术走出国门……这些成就让王平获得了“道岔王”的美誉。他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研究平顺性保持技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加强烈了。
在交谈中,王平多次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他20多年的研究理念。“顶天”是指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实际问题提炼成科学理论;“立地”则是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几年前,京沪高铁黄渡车站上发生了一件“怪事”:列车进站后就会发生严重的晃车,技术人员几次检查都无功而返。“一到现场,我就注意列车在黄渡站留下的痕迹与平常不太一样。”随后,王平从动力学角度推断出道岔尖轨矮了2mm。可要更换道岔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反复研究,他最终找到了一个省钱安全的好办法——将滑升台板提高了2mm,成功解决了难题。“几乎全国高铁线路出现问题,都会找到我们团队来”,因此,他又获得了“轨道医生”的称号。
雷打不动的汇报会
王平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是快乐所在。”这么多年,他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年来,王平所在的团队始终坚持在周六开一场汇报会。除了出差,每周六我都要亲自参与主持这个汇报会。”会上,学生依次汇报本周科研的内容和成果,随后由王平进行点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是让团队里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对整个轨道系统有了整体了解。得益于汇报会,王平的学生就业时更像是“通才”,因此格外被用人单位看中,他坦言:“就是我们当老师的快乐所在。”
在学生的眼中,王平不仅是一个老师,更像一个父亲。无论学生有什么想法,王平都尽力支持,不仅帮学生准备试验设备和场地,还花大量时间准备文献资料。学生易强回忆道:“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王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有他在,我们做什么都有勇气和底气!”
来源:2017年6月20日《中国交通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