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德智体美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都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和重视,唯有劳动教育相对薄弱。新时代下,重提劳动教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各地要结合实际——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论述,彰显了劳动的重要性。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当前,广大青少年参与劳动的状况是怎样的?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各地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青少年劳动意识相对淡薄
“孩子的学习任务重,有时候学着学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看着真是让人心疼,也就不舍得让孩子再做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了。”成都市民杨永红是一位17岁孩子的家长。他告诉记者,女儿正读高二,暑假后就升高三了,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平时在家根本不舍得指使孩子做家务。不仅如此,大人还会帮孩子削水果、洗衣服、袜子等。“孩子基本上不做家务,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其它的我们都可以帮着分担。”
衣服需要父母帮着洗,宿舍卫生雇人打扫、极少参与做家务、排斥学校的集体劳动、不会使用劳动工具……记者在采访了多名学生家长后了解到,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差、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甚至还有葱、蒜不分,麦、稻不分的情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一年级组长何明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平时会有家长表示孩子极少参与做家务,也极少参与其它的社会劳动,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究其原因,何明表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务都由父母“一手包办”,加之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少父母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
对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宁维卫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这一充满正能量的闪亮词汇,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少提了。这或多或少跟一些人对劳动的偏见有关,他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偏见,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更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难以想象,缺乏劳动磨练的孩子,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该如何积极自信地面对。”
劳动教育需要全方位落实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得知,目前,还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劳动课程。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程,内容大多重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真正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多。
“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大概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用于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的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任务重,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不够。”绵竹市清道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华富向记者坦言,目前学校每周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一节劳动课,内容主要涉及指导学生学习蔬菜种植、轮值打扫教室和公共区域卫生等。“然而,新时代下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将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作为核心内容来抓,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劳动品质。”
“新时代的劳动应该有更为广泛的涵义。”何明表示,除了引导学生做好清洁外,更应该教孩子学会一些适应新时代的劳动技能,全方位发展。“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技能的缺失,不可能靠文化成绩的提升来弥补。德育和学习永远不分家,品德方面带来的收获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成绩。”
同时,宁维卫也指出“劳动教育与课堂教育是统一体,不可截然分开,都是达成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他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人间甘苦,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有缺失。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把“自然人”变成合格的“社会人”,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是难以达成这一目标的。
劳动教育该如何开展
“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意见》如是强调劳动教育。或许,一提到劳动,很多人脑海里最先闪现的还是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劳动的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
日前,记者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探索外部世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该校相继组织学生参加了高质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到银行参与拼手速拼技能的“点钞”比赛,到医院体验医生职业操作技巧,深入到社区街道体验环卫工人作业,到生产车间学习沙发工艺生产流程,到动物园做“饲养员”……让学生们在体验式学习中丰富了实践经历,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合作启动了贯通培养项目,在课程设置上设计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名家大师进校园、名师大讲堂、社会职业考察、校内职业体验等课程,让大国工匠、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学校还积极利用学生宅在家里的时间,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日常化、规范化、多样化。
宁维卫表示,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系统协作,在教育引导与方法上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要在全社会培育与加强“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培养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家长要做好表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增强孩子生活的自信。此外,学校在课程设计中,要把劳动教育列入课程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来源:《精神文明报》2020年4月28日
https://www.jswmb.cn/article/6193/3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