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们听说了吗
就在7月3日晚上
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
给一位绍兴柯桥的青年回信了
那么这位神秘的绍兴青年究竟是谁呢
当当当
他就是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沈彬彬

沈彬彬,男,中共党员,浙江绍兴人,西南交通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英才学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唐立新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曾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浙江首批“向上向善好青年”、浙江省三好学生、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绍兴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6月30日,沈彬彬给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回顾了总统先生访华期间的一些往事,以及向总统先生表达了新冠肺炎给奥中两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和惨重损失的慰问。当然更多的是肯定奥中两国在携手共同应对这一世界难题时,展现出的让人钦佩的精诚合作与大国担当。在信中,他也和总统先生分享了他收到的一份毕业礼物——一幅总统先生访华期间接见他时与他合影的画作。在信的末尾,他遥祝总统先生和奥地利全体国民安平康泰,祝愿大家能共克时艰,并欢迎总统先生有机会再次访华,续写奥中友谊。

图为沈彬彬写给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的信

图为沈彬彬与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的合影照片及画作
7月3日晚,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通过总统府欧洲和国际事务部Mag. Johannes Högl先生正式给沈彬彬回信。他在信中表示沈彬彬来信中的内容让他很愉悦地回忆起了他在访华期间的许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他也非常高兴能收到沈彬彬赠予他合影画作这份美好的礼物。在信的末尾,他对沈彬彬从西南交大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取得硕士学位表示衷心祝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2年夏天,正是栀子花香时节。沈彬彬通过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由浙入川,初识交大,又是从零基础接触德语,一切可谓源于偶然,始于懵懂,迷雾与未知缠绕。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七年之间,青春与奋斗并举,百年交大见证了这位“非典型青年”一路的蝶变成长和壮丽凯歌。
“你在峨眉的空谷里苍翠欲滴/我在蓉城的镜湖里水泛涟漪/如果同是月明和星稀/我要与你浙园呼吸/跨越百年写不完一首诗……”在交大版《南山南》中,唯美的填词,总是让人误以为词作者沈彬彬是中文系的才子。
里约奥运会国际青年体育记者,世界羽毛球公开赛德国站持证记者,以及在《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台湾导报》等权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一篇篇生动的稿件,又让人误以为沈彬彬的专业是新闻学。
直到2018年4月,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阁下和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阁下同时访问中国,沈彬彬受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港澳)办公室邀请,为总统总理访川期间担任德语翻译之时,大家才真正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图为沈彬彬于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青年英才学者合影留念
在本科毕业前夕,凭借丰富出彩的个人履历,不少名企老总向沈彬彬抛来橄榄枝。毕业的号角已然吹响,毕业的征程就在脚下。只是这一次,他将远航何处?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沈彬彬毅然决然地主动报名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通过层层选拔,担任西南交通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率队赴马尔康市中学支教一年。

图为沈彬彬在藏区支教上课一幕
“生逢其时,更觉重任在肩。”在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沈彬彬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更是向同窗好友们发出了“相期同造最高峰,此时不期,更待何时?相期同造最高峰,同造高峰,舍我其谁?”的有力呐喊!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沈彬彬是用实际行动在身体力行,更是带头践行了“相期同造最高峰”的承诺。
青年学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与这一使命同心同向,不仅是沈彬彬个人的选择,也是新时代新青年的必然选择。

图为沈彬彬在毕业典礼上演讲一幕
在西南交通大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简称《基础课》)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分值为25分的大题,该考题以沈彬彬的成长事迹为例,让学生谈谈如何努力成为“五有交大人”。而出这道题的,正是沈彬彬本科时候《基础课》任课教师许义文教授。
谈及这段往事,许教授感慨万分。“沈彬彬曾经是我教学班的学生,非常优秀。我希望每一届学生,都能向以沈彬彬为代表的优秀交大人学习和看齐。”许教授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是如此,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谱民族乐章
结束一年的藏区支教工作,沈彬彬返回母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在2017年的那个暑期,沈彬彬没有选择休息,相反,他在第一时间就马不停蹄地奔赴泰国清莱山区支教。沈彬彬介绍到,“那里自然环境恶劣,很难出产高经济作物。为了不重蹈覆辙,孩子们都把学中文作为一条新的出路,日后能去曼谷或芭提雅等地做导游。过去支教,能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我很开心。”于是,他在清莱一所华文学校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并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中华文化推广活动。这段在异国教学的经历,也为他日后选择赴德国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埋下了伏笔。

图为泰国学生与沈彬彬合影留念
读研期间,为了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他早早地为自己订下规划,尽可能争取机会去德国进行学习和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研一下学期,沈彬彬收到了两个好消息。一方面,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Wolfgang Kubin邀请他作为访问学者,赴波恩大学访学;另一方面,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又获批他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德国任教。
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并不容易。除了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出色的外语沟通能力以外,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也有严苛要求。再加上德国又是热门国家,竞争就更加激烈了。从笔试到面试,素质过硬成了敲门砖,沈彬彬在众多优异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图为沈彬彬在教授德国学生书法一幕
在沈彬彬眼中,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不仅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还能在国外任教过程中,深刻体会和领略到异国文化和多彩文明。此外,作为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沈彬彬还结识和拜访了包括《西游记》德文版译者、瑞士女汉学家林小发(Eva Lüdi Kong )、《陶渊明诗集》德文版译者、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教授(Prof. Dr. Karl-Heinz Pohl)等在内的学界名流,并刊发了系列长篇人物通讯文章。
把世界当舞台,少年风华正茂
“你说前路还有很久/明明是你故意停留”“在那个模糊的故事里/我从未忘记你/交大/带不走的/只有你”……由沈彬彬填词的交大版《成都》,曾唱出无数交大毕业生的故事和心声。只是,在顺利通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之后,这一次,轮到他真正意义上和交大说再见的时候了。

图为沈彬彬在交通大学校门前
即便曾得到交大德语系老师们的交口称赞,沈彬彬自己却总是谦逊地表示,大学是一个很好的“试错”和“练兵”的“大熔炉”,在一番修炼之后,能达到及格已实属不易。“一方面,我作为学生,从师长和前辈那学习各种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又作为教师,在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我很幸运能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在总结自己的各种身份时,沈彬彬如是说道。
谈及未来打算,沈彬彬表示,会将助推“文化走出去”作为重要考量。“文化自信,也许正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发力的地方。”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纵观沈彬彬这七年大学时光,他将奋斗的基因注入到个人的成长和信念中,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时代的脉搏和浪潮中。放眼望去,这位新时代新青年腹有诗书,心胸敞亮,以交大为支点,脚踏实地,头顶阳光,正自信而又优雅地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来源:绍兴青年 2020年7月6日
https://zj.zjol.com.cn/red_boat.html?id=10084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