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教育导报网】西南交通大学新闻评论课程实践教学成果丰硕

来源:教育导报网 日期:2021/01/23 22:15:13 点击数:

在2019-2020第一学期,西南交通大学的新闻评论课程实践取得好成绩。全班77名同学,全部发表评论作品,其中谢珊珊同学的评论作品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浏览量达13.1万。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义,是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要讲话精神入脑、入耳、入心,要靠新闻实践来检验,新闻评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新闻评论课程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专业推进“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开展“国情教育,实践育人”,实施“专业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建设的新闻传播核心课程教育的新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评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始于2013年,专业学习中结合大学生SRTP项目,带领同学走出校门,面向现实社会走基层,认识国情民情。2016年,这门课程立项校级教改项目,课程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密切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学生面向社会,走出象牙塔,走入基层,了解真实的国情,参与到新闻现场调查、媒体生产、企业舆情监测、舆论引导等新闻活动之中。

习近平同志强调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四力培养,也就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新闻实践方面,西南交通大学的新闻评论课程设置了这样的目标:第一,鼓励学生面向社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对新闻热点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各种价值观纷乱的社会中,不忘初心,保持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深情厚意,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二,评论是观点性的、判断式的,掌握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特点,掌握图文声光电传媒技术,将抽象的思想、观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第三,通过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含义。激发同学们的新闻理想,塑造同学们的新闻职业道德操守和新闻伦理精神,增强同学们对新闻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积极建立实践基地,与中国青年报四川站、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四川日报网、成都日报、四川电视台、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成都高新区互联网协会、四川铁路局、重庆铁路局等政府、媒体、企业的20多家单位,与中宣部直属的5家地方媒体之一湖南“红辣椒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协同育人。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评论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思政教育入课堂的新路径,将学生变为思政教育的内容把关人,新闻产品生产者,优秀思想的传播者。方法是在开课之时,就告知学生要面向社会,完成3个任务:一部视觉评论作品,一篇文字新闻评论作品,一篇新闻评论论文。其中视觉评论作品为合作完成,其他为独著或合作。同学们自主搭建团队,完成资料查找,社会调查,核查新闻事实,挖掘新闻内涵、确定观点等工作,涉及访谈、大数据统计、观察等方法。通过新闻实践,推动同学们更积极主动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采访、调查新闻事件中,他们深入社会现实,制作的评论节目在被观众点击、阅读的过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传播者、践行者。这种模式为培养对党对社会对国家有深情厚意的未来媒体人探索了新路径。

经过改革,学生发表作品人数从零到有,逐年增加,2020年实现了全部学生发表新闻评论作品。学生文字评论作品发表平台包括校内各新媒体公众号,政府、企业新闻平台,其中包括人民日报、搜狐、网易等新闻大平台,在专业评论网站红辣椒新闻评论网站上发表评论作品近100篇,其中2名同学获得资格在红辣椒评论网站上建立自己的文集。2020年,学生作品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同学们理性地参与了公共言论的表达。学生的评论视频被艺点平台等采用,学生累计发表新闻评论类论文数十篇,完成新闻评论领域的毕业论文多篇。

来源:教育导报网 2021年1月23日

http://www.scedumedia.com/news/item/13056

 

信息员:刘子敬     作者:阮琦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