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相关情况,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何川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完全是中国人的原创
记者:这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何川:从马车、汽车、火车到飞机,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交通提速,都伴随着财富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今天也是如此。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同时,我们这个技术一旦成功,就完全是中国人的原创,从基础研究到基础应用,从实用技术到产业化,都是中国人在做,它将成为一种颠覆性的交通方式,填补陆地交通和航空交通的速度空白。
适合长距离、点对点的运输
记者:未来列车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6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人坐在上面会是怎么样的体验?
何川:列车不会像炮弹一样瞬间达到600公里的时速,而是像目前我们乘坐的高铁或者飞机,会有一个缓缓加速的过程,从而确保人体可以承受。从原理上讲,它将有一个起步—加速—运行—减速—停止的过程,也因为有这样的特性,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比较适合长距离、点对点的运输。就我个人估计,传输距离应该超过300公里,速度要超过每小时350公里才能发挥出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的优势。
“高温”其实是零下190多摄氏度
记者: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需要怎样的运行环境?
何川:我们所说的高温超导是相对于原来的低温超导,此前的低温超导电动悬浮系统,需要到零下269摄氏度这样很低的温度才能形成超导现象。而我们的技术可以在零下190多摄氏度形成超导体,让电阻消失。虽然温度也很低,但使用液氮就能很容易达到这一温度,从而大大降低我们的建设成本,有利于技术的应用。
3—10年实现在大气环境下运行
记者:从试验线到最后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真正商用,还有多远?
何川:从试验线到商用还要经历技术验证,在更长试验段运行测试等步骤。总体来看,我们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我想在3年到10年的范围内,我们就完全可以实现将列车投入在大气环境下运行。需要指出的是,四川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对我们建设永磁轨道非常有利,从而推动试验更快发展。
来源:成都日报 2021年1月14日
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101/14/c7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