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央广网】全国人大代表罗霞:建议加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

来源:央广网 日期:2021/03/16 13:07:44 点击数: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罗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应加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预防、预警、救助、恢复重建四个主要环节为一体的应急体系,管理范围广、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应急建设还未提上日程。”罗霞表示,今年自己关注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这一问题,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十分必要。

目前,此项工作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事前的预防工作有待加强,预警工作有待完善,民众个体的“自助”、民众间的“互助”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对应急语言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等。

为此,在今年两会期间,罗霞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构建应急语言服务协作机制。开展应急语言宏观政策研究协作。调查、掌握我国群众语言使用情况、对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等。加强应急语言基层服务协作,招募语言服务志愿者,建设“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团”,为解决应急翻译问题做好事前准备。

第二,构建多层防灾科普平台,推广防灾教育。打造多层防灾科普平台、推广防灾教育,互设友情链接,争取防灾科普效果最大化。各地应建设“防灾应急网站”、制作防灾手册,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口特点做好防灾科普宣传。同时,打造中层科普平台、推广防灾教育。建设地质灾害防灾网站、多语种国际化防灾网站以及相应防灾手册;组织推广防灾专题演讲、演习、参观等活动。

第三,建设应急语言语料库。建设可供应急关联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引用宣传、参考学习的“应急语言语料库”,以保证灾害预警和媒体报道、防灾科普和救助过程中,能及时、准确、简明、有效地传达信息。

第四,加强应急语言的意识教育和人才培养。树立应急语言的意识教育,加强应急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团结、协调各层从事应急、宣传、中外翻译工作,谙熟少数民族方言或客家话等人士,将其纳入“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对其进行防灾知识、应急专业用语的培训教育,以期紧急情况下可及时加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团”,高效开展服务工作。

来源:央广网 2021年3月8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663499062812265&wfr=spider&for=pc

信息员:杨惠     作者:韩民权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