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成都商报】西南交大这项技术让中国轨交登上世界高峰

来源:成都商报 日期:2021/03/18 12:09:22 点击数:

3月17日上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公布了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其中由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教授牵头的《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团队获得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据介绍,该项目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9项、国外发明专利4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26项,出版论著6部,发表论文218篇,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中实施应用。

据李群湛团队成员郭锴介绍,牵引供电系统是轨道交通电气列车的唯一动力来源,其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质量和安全。但我国现行牵引供电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包括电能质量不可控、列车供电不连续、故障难辨识等,导致电网电能质量恶化、列车速度损失大、牵引网故障停电范围大,严重时造成电网跳闸和行车安全重大事故。

实际上,乘坐高铁、动车时,不少细心的乘客会发现,沿铁路线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变电所,尤其在列车进站时,能够感受到车体欲行无力,处在“惰行”状态,这就是列车在过分相,“这个时候列车就断电了,此时需要靠着惯性前行,待到下一个供电分区才能重新接入,整个行驶过程中,列车将不断地执行这样的过分相操作。”

郭锴表示,过分相对列车和供电系统来说百害无一利,因此,不少国家都在探究更好的供电技术,即取消变电所出口的分相,同时又保持良好的电能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2014年12月,李群湛团队研制的世界首套“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在山西中南通道重载铁路投入运行,其标志着同相供电技术从科研成果走向了工程实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诞生于四川的技术与法国高铁采用的车上自动过分相技术相比,没有列车断电之弊病;与日本采用的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相比,没有电磁暂态过程,并且寿命内综合年均成本仅相当于其三分之一。由此奠定了我国以同相供电为核心的新一代牵引供电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被业界公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仅如此,这项原创技术也填补了世界轨道交通的空白,使得中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再次登上世界高峰。

据悉,项目成果在重载铁路、高速铁路、市域铁路、普速铁路等干线轨道交通中实施应用,减少了列车断电,保障了供电安全,促进了牵引供电系统节能节电,累计新增产值逾8亿元,创造利润、节约成本逾2亿元,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显著。


来源:成都商报 2021年3月18日02版

http://e.chengdu.cn/html/2021-03/18/content_697602.htm


信息员:张宇     作者:张瑾 许雯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