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南交大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跨学科探索健康老龄化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21/04/01 15:56:46 点击数: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2015年成立以来,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新型“老龄科学学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老龄化道路,积极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针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到医院就诊等问题,当前,四川许多医院已经根据有关政策在门诊大厅专门设置了“老年患者服务站”,帮助老年患者就诊。四川出台的这一政策《四川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2020年10项行动及任务清单》,紧紧围绕老年群体的“烦心事”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指南,为四川的老年群体带来福音。此类政策在全国属于首例,而这离不开西南交大老龄院学者的辛勤努力。

搭建高水平的老龄化研究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杨一帆表示,目前我国正从快速老龄化向急速老龄化发展。预计到2053年,老龄人口将增至4.87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到34.8%,社会抚养比将达最大值(103%),老龄化研究刻不容缓。

2015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校领导亲自部署、文科建设处牵头组织申报、杨一帆等十余位学者参与组建的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正式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四所“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为了建好这一研究平台,西南交大老龄院在校内吸纳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才,还聘请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双聘教授董克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周向红、日内瓦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主席沈丽佳(Dr. Lichia Saner-Yiu)、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言培文(Dr.Per.Jenster)等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搭建起一支高起点、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同时,立足本土、放眼国际,老龄院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日内瓦、荷兰、日、韩、美等多国的知名高校建立并长期维持了实质性的教学研究合作关系。

随着西南交大老龄院研究的不断深入,平台建设成效越发显著,业已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平台。老龄院先后成为中国老龄协会首批老龄科研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龄事业与产业研究中心、四川省委重点联系的高校智库,这让老龄院的科研人员们倍感振奋,展望未来也深感任重道远。

建设新型“老龄科学学科”

老龄产业链条包括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从理念的提出到服务成果的产出要求多学科综合能力的配合,单一的学科弊端和壁垒容易造成养老服务提供链条的断裂。并且人口老龄化将使得整个社会在经济结构、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无法解决。正因此,西南交大老龄院始终以建设新型“老龄科学学科”为己任。

围绕“老龄社会保障与经济金融、老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老龄建筑交通与城市管理、老龄人因工程与适老设计、老龄信息化与大数据”五个方面,西南交大老龄院联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研究员,协同创新发挥各个学科的综合优势,重组专门研究人类老龄化发展趋势和人类老龄化基本规律的老龄科学,开辟了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实验田。凭借西南交大建筑设计、信息科学、轨道交通、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等学科基础,五年来,老龄院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国家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些基本问题、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

讲到团队的成果,杨一帆介绍说,老龄院近年发布了《退休生活蓝皮书:中国城市居民退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2016)》《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7—201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情报告2020:聚焦医养结合》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参与修订了《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开展了“2020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重大课题”“四川省健康老龄化治理策略研究”“成都市一老一小问题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

在实践方面,西南交大老龄院帮助攀枝花市政府编制了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和康养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目前,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之一盐边县红格镇在老龄院帮助下,正积极打造“养老+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康养社区。2017年,在老龄院建言下创办的攀枝花学院国际康养学院迎来了首批243名新生,2020年,第一批专科学生毕业,这批掌握了现代化老年服务管理与康复治疗技术的学生,将为攀枝花康养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此外,老龄院服务地方养老产业发展的实践足迹还遍布在上海、大同、大理、资阳、都江堰等城市。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老龄化道路

2020年10月16日,西南交通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引起各界关注。报告发布后,国家相关部门和昆明、珠海、重庆等城市纷纷来函,希望获取有关数据,助力提升自己城市的老龄化建设。也正是这个报告直接推动了《四川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2020年10项行动及任务清单》出台。

“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呈现出规模巨大、速度快、差异大的特点,而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人口老龄化转危为机的必由之路。”杨一帆介绍道。

2019年9月,西南交大老龄院研究团队开始着手《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的研究撰写工作。团队先从健康医疗、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经济金融五个维度建立了健康老龄化指标评估体系。再结合国内城市的地域分布、城市发展代表性、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筛选出了北京等38个比较能全面地反映出全国各类城市健康老龄化发展水平的城市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搜集相关数据将其输入评估体系进行量化,以此对我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的水平进行分析。

其中,有关国内38个大中城市的11204个数据里,并没有单独统计老年群体的,如何筛选出真正有用的数据?这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一道难关。杨一帆表示,我们先进行了清理工作,得出了近3000个有效数据,然后再投影到大屏幕上,所有人坐在一起,逐个反复交叉核对。团队夜以继日,辛勤付出,得以高质量完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健康老龄化建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38个大中城市中,珠海是唯一一个超过60分的城市。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健康老龄化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城市——珠海、北京、南京、深圳和上海全部位于东部和南部,而末五位城市合肥、兰州、长春、石家庄以及哈尔滨则分散于中西部和东北部。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提出“健康的老龄化、积极的老龄化、成功的老龄化”建设框架。当下,我国也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此,杨一帆表示,西南交大老龄科学研究院已蓄势待发,我们将为构建全年龄友好包容型社会继续探索,让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高速列车”运行得更稳更快。

2019年2月,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研究团队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土化与实施共建国际会议。 西南交大老龄院/供图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研究团队《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西南交大老龄院/供图

来源:2021年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zx_gx/news/202102/t20210204_5310089.shtml

信息员:胡婕     作者:廖苏予 曾江 闻英 陈姝君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