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四川日报:从20载发展历程看“挑战杯”之变

来源:四川日报 日期:2011/06/13 12:25:24 点击数:

6月11日,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落幕,西南交通大学学生郑斌收获双重惊喜:其团队研发的“高楼往复逃生器”获得科技发明类一等奖的同时,该项目还被伯乐相中,大赛刚一结束,即与企业签下百万元的投资合作协议。“100万元是我们的心理底线,好的作品肯定是有市场前景的。”郑斌信心十足。

此次大赛获一等奖的60件作品中,有11件科技成果迅速找到“婆家”,获得企业投资。大赛现场签约金额达510万元,为历届之最。“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眼界在提高,”一位签约企业代表如是说。

从1991年起至今,“挑战杯”已历经二十载。从首届开始,大赛在展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在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团省委提供的资料显示,20年来,“挑战杯”实现成果转化不计其数,预计创造经济价值已超亿元。

然而,“挑战杯”创造出经济价值的背后,折射出大学生眼界在变,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在变。

思路之变:

紧扣社会热点 从个性化到人性化

在“挑战杯”竞赛展示现场,第一眼看到“高楼往复逃生器”时,省科协评审专家忍不住说:“这个作品敢想,会想!”

去年发生在上海的“11·15”大火,因为楼层太高,导致58人遇难。这让学机械工程的郑斌萌倍感心痛,能否制作一个方便居民使用的高楼逃生工具。经过与同学的合作,“高楼往复逃生器”诞生。记者看见,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圆形钢盒,套着安全绳、挂钩和背带,但一个小控制器蕴藏科技含量。钢盒里面装的是齿轮和减速器,安全绳是军用航空绳做的,一根绳能承受200斤左右的重量,且防火。火灾发生时,高楼的住户可将挂钩固定在墙体上或阳台栏杆上,穿上安全背带,沿着外墙体匀速地下滑到安全位置,通过控制器能随时停止下滑。“它可反复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小时。”郑斌说,“逃生器”批量生产价格不到300元,“高层住宅的住户每家都可配一个。”

跟往届相比,这届“挑战杯”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比如灾难救急。省学生联合会主席丘锡彬感叹,这与近年来高校开始注重把大学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密不可分,“以往大学生的作品更多是个性化的表现,现在的作品更能体现实用性与人性化关怀。”
2008年南方雪灾,有电力工人因爬上高架线清除结冰而付出生命。这让西南交大学生王顺亮及其团队研发出了“输电线除冰机”,通过电动装置代替人力,用自动运行的尖锤来对付结冰。

地震后,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尚永恒关心起截肢者,他设计的“手推传动带式轮椅”,通过一根传动带改变车轮的受力方式,让截肢者使用轮椅时更自如。

视野之变:

抓住时代脉搏 为国家发展献力

在许多参赛选手看来,作品能否获得企业签约,并非参与“挑战杯”的唯一目的。“我创新,我挑战”,创新火花的碰撞,领先的视野,是大家更为津津乐道的。

“德国率先在高铁中小范围使用‘同相供电’系统,我们国家正在加速建高铁,在这个创新系统上应该大有可为。”大三学生潘钢,说起自己设计的“同相供电系统模拟装置”,激情四溢。

“高铁”、“轨道交通”这些当前国家铁路运输发展的热点,都成了参赛者口中的热词。在本届大赛上,光是运用在轨道交通上的科技创新作品就有十几件。

潘钢说,国内目前铁路采用的供电系统都是“异向供电”,重载列车经过铁道上的电力分相装置时,必须减速或切换电力,容易发生故障。若使用“同相供电”,全线铺通。列车运行时不用切换电力,还能保证电能质量。

“既然国际上都还未大范围采用这个系统,你的设计好久才能投入使用呢?”面对疑问,潘钢很淡定:“我们不是看重眼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力量推动电气化铁路的发展。”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大学生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国家经济发展这样的主题。

“这个现象让人感到很振奋!”团省委学生部相关负责人说,十一届“挑战杯”,历经二十载,表现出学生的视野之变。

来源:http://www.sichuandaily.com.cn/2011/06/13/20110613455343999932.htm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