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的特设活动,“兴城杯”国际高校学生设计竞赛最终评审结果日前公布。此次以“成都东村”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为课题的设计竞赛共接受报名1000余份,收到海内外参赛作品154份。经过吕澎、张永和、刘家琨等专家的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20名。其中,获奖的30件优秀作品将在国际建筑展“面向未来:学生展”展出。昨日记者在布展现场见到了这些年轻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裂变”四合院拔头筹
2011成都双年展组委会、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执委会主办的本次国际高校学生设计竞赛,以“田园/城市/建筑”为主题,涉及到了与成都市民息息相关的“成都东村”面积约41平方公里的建设改造设计。多数参赛选手都采取团队作战方式,唯一一个入围30强的个人选手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的王飞,他设计的作品“园:‘物我之境’——微型城市设计”获得第一名。
王飞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规划设计“自上而下”的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营造微型城市环境。他选择东方传统的四合院空间作为基本单元,以此“裂变”出多个相互关联的封闭庭院,封闭庭院继续“裂变”,又生出开放庭院,通过自生长形成公共性、私密性及混合街区,分别作为微型城市公共活动与居住的功能载体。“他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规划设计思维,这是其最终拔得头筹的原因之一。”建筑展现场负责人夏莉莉说。
“退化”是一种回归
竞赛二等奖由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的刘剑颖、张婧、陈利娜共同设计的《Retrogression》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学生设计的《无边界城市》分别获得。昨日下午,获得二等奖的西南交大三人组来到布展现场,在自己作品图纸前向记者讲解他们的设计理念。
“Retrogression”,即“退化、逆行”。他们介绍,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进化,人类的行为模式也不断多样化、复杂化,“其中包括衣食住行、交流沟通等方面。比如交通方式日益变得高速高效,就连在学校学习的信息量也在增加,导致学生课业沉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必然从单纯走向复杂,从田园走向城市。”虽然这一过程是必然的,但享受到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怀念过去的单纯美好。刘剑颖笑称,人类没有时光机器可以回到从前,“但我们可在这个作品里,通过构造一个体验式园林生态环境,让人类行为回归一些基本、原始的模式。”
身临田园之境 成都学子创佳绩
来自西南交大、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成都本土学子共有16件作品入围获奖,占据榜单半壁江山。此次学生展策展人之一、国际高校学生设计竞赛板块负责人、西南交大建筑学院副教授邓敬表示,成都学子取得如此佳绩,除了本身努力,也是因为对田园城市氛围有亲切感受体会。邓敬说,“田园城市建筑这一命题对于学生难度很大。此次竞赛报名踊跃,全球1000多个团队参加,但最后能拿出作品的只有150多个。对于田园城市这一概念的研究在世界范围都很稀缺,学生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很难独立完成作品。双年展中,这是首次将学生设计展从辅助地位变为并列,邓敬认为这是很好的尝试,“初生牛犊更容易突破现实束缚,即使有时可能会显得不成熟,但从理念上来讲,他们和成熟设计师是平等的。 ”
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点击
“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洪磊
洪磊,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擅长绘画、装置、摄影等多种艺术形态的创作。洪磊本次将带来名为《密藏在狮子林里》(右图)、以瀑布为主角的作品。在一个3m×3m的独立空间里,正面墙体将悬挂上下两桢瀑布小视屏,瀑布为浙江奉化雪窦山千米高绝壁瀑布,分上下两次拍摄。后期处理为黑白又每隔两分钟还原彩色。左侧挂画,内容来自苏州狮子林人工叠石瀑布,材料为纺织颜料画在丝绸上。右侧墙面毛笔书写明代画家徐渭关于瀑布审美之画语录。作品以概念主义思维思考文人的隐逸,并以极简主义方式布展。
“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
参展艺术团队——Norm
Norm成立于1999年,由Dimitri Brunihe和Manuel Krebs两位出生于1970年的设计师组成,主要从事书籍设计、出版与字型设计。他们本次将带来字型设计作品《我,我们。(ME, WE.)》(右图)。该作品用396张48cm×65cm的单张海报拼装成21.12m×5.85m的大幅字样作品。对于“我,我们”,他们解释,“设计首先是传达与交流的工具。引用阿里的话,一首世界上最短的诗句:‘我,我们。’这是作品的第一层元素,也是中心元素。”
“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
参展艺术团队——王蔚/蔚·建筑事务所/西南交大建筑学院
王蔚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建筑硕士,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城市设计硕士,西南交大建筑学院教授。王蔚主持的蔚·建筑事务所致力于城市和建筑研究,目前实践领域涉及城市公共建筑、文化教育、城市公园及艺术家工作室等。他们本次将带来装置作品“城市呼吸器”(右图),意义在于传扬一种生态城市观,即城市不应是依赖药物(科技)医治病体(城市病)的肌体,而本应是个能自我治愈、自我调节、自我成长的健康肌体;人作为其最重要的一份子,应参与其中实现城市的梦想,包括田园的梦想。
来源:成都晚报 9月23日 http://www.cdwb.com.cn/html/2011-09/23/content_1383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