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9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昨日受聘西南交大名誉教授
昨日,穿过蒙蒙细雨,道格拉斯·奥谢罗夫走进西南交大的国际会议厅。“今天天气好极了。”刚上讲台的他以一句美国腔的中文调侃来开场。
昨日下午4点,199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教授来到西南交大,受聘成为该校名誉教授,并与交大学子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
谈自己
影响最大的人:父亲、妻子、高中物理老师
昨日下午,4点未到,西南交大宽敞的国际会议厅内已挤满了学生,每条过道都被没有座位的同学占得满满,水泄不通。当这位年已六旬的科学家出场时,单是外表就没有让苦等的学子们失望:挺拔的身姿、高直的鼻梁、笔挺的西装,看起来似乎只有40余岁。受聘仪式过后,奥谢罗夫教授为交大学子进行了一场题为《如何取得科技进步》的学术报告,并与学生们即兴交流,耐心回答了大家五花八门的问题。
奥谢罗夫说,大学生要在学好大学课程的同时,好好体验大学生活,“那段经历是最难能可贵的。”而在学生期间培养自己的爱好,更是决定自己一生的关键。奥谢罗夫称,自己从小便喜欢科技,爱好创新,所以能够取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成就也是由于兴趣所致。“我父亲是搞科研的、妻子也是搞科研的。”奥谢罗夫教授说,加上指导过自己的高中物理老师,这三人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也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谈诺奖
取得成果20年后才有可能获奖
互动时,交大的学生们纷纷将手高举过头,争抢着要向奥谢罗夫教授提问。而奥谢罗夫教授既没有态度严肃,也没有温和倍加,而是以一副平等者交流的姿态耐心回答着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
有学生问到了中国科学家未来获得诺奖的前景问题。奥谢罗夫教授回答说,诺奖的颁奖时间平均来说一般在成果取得之后20年左右,因此,如果中国的科学家近几年获得了重大的成果,那十来年后才可能获得诺奖。而如果要预测当前中国谁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话,必须追溯其十几二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奥谢罗夫表示,诺奖大多授予基础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中国在这方面着力不足,他建议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入,“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能力。”
谈婚姻
妻子是中国台湾人二人都醉心科研
昨日,奥谢罗夫教授的妻子刘西姜女士也来到了现场。刘女士是中国台湾人士,齐耳短发和一身黑衣显得庄重而利落。奥谢罗夫在现场介绍说,妻子与自己在学生时期相识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二人都是实验室的常客。
二人于1967年结婚,至今已有44年。娶了个中国妻子的奥谢罗夫,因其挺拔的身姿、高直的鼻梁、帅气的外表,被中国网民追捧为“最酷的中国女婿”。
“有这样一个理解自己,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的妻子是我的福气。”奥谢罗夫说,自己与妻子由于长期一起专注于科研,两人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但道格拉斯不觉得遗憾,“我有这样一个美满的婚姻,我们非常爱对方。”
妻子刘西姜女士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我们最幸福的事就是一起进实验室。”除此之外,二人只偶尔旅行拍照,“也就没有更丰富的生活了。”但刘西姜女士非常喜欢成都,她说,这是二人第一次来成都,“希望以后能经常来。”
个人资料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D.Osheroff)
美国物理学家,1945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阿柏丁。曾担任贝尔实验室固体物理和低温物理部主任,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1996年,因发现了可以在低温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氦-3,和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导师DavidM.Lee、老师RichardC.Richardson分享 了199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参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机密调查。
研究成果
氦-3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等人获奖的原因,是发现了 “氦-3的超流动性”。在极低温度下,液态氦的粘性会消失,它在任何东西上流动都没有阻力,甚至可以垂直爬上容器的壁,从杯子中溢出,科学家把这种没有阻力的流动叫做超流。自然界的氦主要是氦-4,氦-3是氦-4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虽然氦-4的超流现象早于1938年就已经知道了,但上世纪60年代,许多实验室都努力过,也没人发现氦-3的超流态。
特殊时刻最后的24小时
上世纪70年代初,奥谢罗夫所在的康奈尔低温小组,为证明氦-3的超流动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实验结果却总是令人失望。由于经费等问题,低温小组被限定在24小时内撤出实验室。那是1972年4月19日的夜晚。但奥谢罗夫没有绝望,他再次钻进实验室。20日凌晨2点多,奥谢罗夫终于确认了氦-3的超流现象。他忍耐到4点多,打电话向指导老师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特殊身份最酷的中国女婿
22岁那年,奥谢罗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邂逅了中国台湾女子刘西姜,3年后两人结婚;因夫妻双方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两人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因为挺拔的身姿、帅气的外表,奥谢罗夫被中国网民称为“最酷的中国女婿”。 来源
来源:天府早报10月27日http://www.morning.sc.cn/new/html/tfzb/20111027/tfzb51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