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天府早报:桥留人间 两专家相继离去

来源:天府早报 日期:2012/07/03 08:51:41 点击数:

      犹记当年初拜尊,宗师一代羡煞人。今朝驾鹤西归去,留得英名永世存。

  ——劳远昌学生李乔为老师写下七言绝句寄哀思

  劳远昌

  6月27日辞世 享年92岁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开拓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资深教授

  谢用九

  6月30日辞世 享年68岁

  我国知名力学和工程学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

  精通5门外语 堪称桥梁“宗师”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开拓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资深教授劳远昌,因病于6月27日逝世,享年92岁。

  昨日,劳远昌的两名学生追忆这位师长,老师的治学严谨,对年轻一辈的关爱,以及生活中的低调平和,在他们的回忆中,一一勾靳出来。

  伤逝·忆往昔

  学而不厌

  6月27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乔正在返回成都的途中。飞机经停贵阳,李乔打开手机,一条短信顿时让他心痛不已:“各位亲朋,家父劳远昌,因病于6月27日下午4时50分不幸逝世。”“太突然了,老师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一点先兆!”昨日,回到成都的李乔谈起恩师,语气低沉。

  在李乔看来,劳远昌之于我国桥梁与结构工程领域的地位,可用“一代宗师”来评价,“他做的工作都具有开拓性,他是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的开拓者之一。”

  劳远昌另一位学生、河北联合大学退休教授卢和乐也认为,劳远昌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把国外(该领域)的先进理念带到国内来”。

  卢和乐说,劳远昌精通多门外语,为了解世界桥梁发展史,他甚至50多岁时开始学日文,以致一生精通英、法、德、俄、日五门外语。这些语言,劳远昌全部转化成对桥梁的热爱。

  一切从简

  27日当天,李乔得知恩师逝世以后,本想立即赶往唐山,因为老师自1990年从西南交大退休后,便和全家人定居唐山。李乔着急地查询航班,却遗憾发现,如若第二天中午抵达,赶在老师火化前看他最后一眼,却“怎么都来不及”。

  后来他才知道,老师生前便经常交待,“我走了就简单一点,什么仪式也不要搞”。

  由于家住唐山,80岁高龄的卢和乐得以赶到老师家,“家里只布置了一个小灵堂,很简单,没在外面搭设什么,也没有音乐。听他女儿讲,先生生前一直讲,一切从简。”

  “老师非常开朗,为人热情,容易相处。虽然是资深教授、元老级专家,但他和年轻人在一起时,风趣、恬淡。”李乔追忆。作为劳远昌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老师给他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他刚师从“劳先生”,“他带着我,一个挨一个地去访问、引见专家,他说以后我如果要请教这些专家,会更方便。”

  治学严谨

  生活中的劳远昌很低调,“不太热衷于社交”。“另外,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后来真是深刻感受到,这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卢和乐曾和劳远昌共同编写钢筋混凝土桥教材。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交给印刷厂前,要求我们一点也不能出差错。”上世纪60年代还沿用着铅字排版,这份教材按照劳远昌的要求,出版前一共校对了6遍。

  劳远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还延伸到生活中,他上街时总喜欢给店铺招牌、广告牌挑毛病,“尤其是中文不通,英文翻译错了,他会给店主提意见。”

  得知劳远昌去世,李乔当晚花了一两个小时,为老师写下两首七绝,“犹记当年初拜尊,宗师一代羡煞人。今朝驾鹤西归去,留得英名永世存……”

  伤逝·人

  硕果累累

  劳远昌教授1920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长沙。

  1939年考取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经顾宜孙教授推荐,到茅以升先生主持的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工作。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到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四年后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51年,劳远昌归国回母校西南交大任教,一直从事桥梁工程,尤其是混凝土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五十年代,他就参与指导我国第一孔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研制工作,并执笔编写我国第一本铁路混凝土桥教材。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里,他一直在推进预应力混凝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与几位人士一道,使这一“新型建筑材料”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

  八十年代末期,劳远昌在国内率先提出开展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塑性行为的研究,并建议先从结构的内力重分布问题入手。西南交通大学已在该领域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根据李乔、卢和乐资料)天府早报记者杨琴

  编后:著名学者去世固然是学界和社会的损失,我们应该看到,无论什么时代,总会有人能够坚持下来。年青一代里,还有人在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青出于蓝,承接衣钵。

  认真负责 他一直如此

  昨日,我国知名力学和工程学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谢用九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举行,享年68岁。“初见他时,他完全不修边幅。不过,正是因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才让我最终决定嫁给他。”在老伴张学彬读来,谢用九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教授,他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走完一生。

  伤逝·人

  谢用九,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力学和工程专家,在国内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曾主编《高等结构动力学》、《桥梁工程》等专著。

  伤逝·忆往昔

  憾最后约定未能实现

  6月30日,谢用九教授因患肺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68岁。

  聊起老伴生前,张学彬极为不舍,“他从查出病因到辞世,只有10个月。哪怕再支撑2年,每天陪在病房,我也愿意。”

  谢用九查出身患肺癌后,张学彬每天鼓励他,“等你病好了,我们到黄山去旅游,冬天到海南去,还转到甘肃天水,去看看你的老伙伴们。”

  为了这些约定,谢用九每天坚持清晨7点起床锻炼。“最初还能到外面练练太极,后来病重了,就只能在客厅里练上半个小时,再到后来,就只能坚持20分钟、10分钟。”张学彬回忆说。

  赞认真负责走完一生

  30多年前第一次与谢用九见面时的情形,张学彬清晰记得,“我从四川坐火车到甘肃天水去,他刚从施工工地赶来,穿着皱巴巴的中山装,裤脚还沾着一圈灰。”

  张学彬形容当时的心情,“印象分还是有点打折扣。”但是在张学彬看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对妻子和家庭同样认真负责”。

  谈起谢用九,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强士中赞不绝口,“我们认识30多年,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就4个字——认真负责,一直如此。上学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来源:天府早报7月3日17版http://www.morning.sc.cn/new/html/tfzb/20120703/tfzb594739.html

 

作者:郑其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