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上午,一个“宇宙热点”吸引了全世 界的目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 “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这些发现于今日发表在《Nature》(自然)。
记者从西南交通大学获悉,该校有20多人参与LHAASO国际合作组,是除高能物理研究所外参与人数最多的单位。

据介绍,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是由5195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组成的一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阵列(简称KM2A)、78000平方米水切伦科夫探测器、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交错排布组成的复合阵列。LHAASO采用这四种探测技术,可以全方位、多变量地测量宇宙线。
那么,西南交通大学在该项目中参与了哪些工作?记者了解到,西南交通大学从1989年开始就参与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实验,是LHAASO 项目建设的核心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了WFCTA激光标定和大气监测系统的建设任务,完成了3套激光标定系统的远程控制运行设计,编写并不断完善值班人员远程运行该系统手册。该系统于2020年10月份成功运行,实现了对LHAASO-WFCTA的绝对标定和大气监测,填补了国际上在海拔4400米运用激光光束标定宇宙线探测器的空白。
此外,西南交通大学还参与了WFCTA的运行工作。WFCTA需要在晴朗的无月亮的夜晚运行, 每天夜间值班运行的队伍中有一半师生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使得WFCTA积累了2个观测季节的宝贵的宇宙线观测数据。
值得一提的还包括,在原初粒子诱发的簇射粒子中,谬子探测器和电磁粒子探测器作为本次LHAASO项目重要成果的记录者,西南交大参与了其中的设计研制、安装运行、性能测试等工作;在宇宙线的物理分析方面,西南交大参与了利用KM2A进行宇宙线的轻成份谱、重核能谱的研究工作。另外,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宇宙线的成分鉴别工作等也正在深入进行。
5月17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Springer Nature在北京举行了相关发现成果的联合发布会。西南交大刘四明教授作为西南交大粒子天体物理团队负责人,受邀参加了北京LHAASO新闻发布会现场,同时也是北京作为回答记者问的专家。据西南交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刘四明教授也是LHAASO成果发表委员会的主席,积极组织成果的讨论和文章的发表。
来源:川观新闻 2021年5月17日
https://cbgc.scol.com.cn/news/1339770?from=iosapp&app_id=cbgc&app_id=cb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