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科学报:国际化是工程师教育必然选择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2/10/31 09:29:27 点击数:
中国大学工科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工程实践相对薄弱;法国工程师学校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增长能力。如何能够两者结合,培育双重文化背景的拔尖工程师呢?
 
不久前,中法9所著名工科院校相聚西南交通大学,共庆中法4+4项目实施15周年。在活动期间组织的中法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就如何共享中法优质工程教育、培养全球拔尖创新人才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据了解,中法4+4项目是中法两国间启动时间最早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中法双方遵循“2+2+2”培养模式,参加项目的学生头两年在本国高校学习,中间两年在对方高校学习,最后两年再回到本国高校学习。学生能够置身中法文化,接受“原汁原味”的中法教育。
 
卓越工程师培养须全方位合作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加快向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型;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此,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表示:中国高校工程师的培养,在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国际化培养等方面,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
 
“结合世界工业发展现状,集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世界教育、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选择。”陈春阳表示,在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方面,应实现“本科生到研究生、个体到行业、学生到教师”的全方位合作,深度拓展项目合作的辐射效应;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顶层设计方面,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化培养的先进理念,着力培养顺应世界工业发展潮流的优秀中国卓越工程师;在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加强中法学生实践项目的合作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构建和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不仅要“看”,还要“看到”
 
在论坛上,法国马赛中央理工大学校长弗瑞得瑞克·弗提亚都(Frederic Fotiadu)分析了文化和科技变化对于工程师培养的影响。他认为,文化和科技的变化对于工程师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不仅仅是要去‘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要看到并看透文化的相同与不同,求同存异,也要关注科技的变化,了解世界,掌握世界发展的趋势”。
 
对于工程师自身,弗提亚都校长给出了建议:“我们的理想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个人的国际性规划,要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培养的是最好的工程师,是大工程师,顶尖的工程师,其能力、素质、品格、技术、管理都是优秀的,这决定了我们自己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这恰恰也加强了大学存在的意义。”
 
校企联合印象深
 
参加中法4+4项目的同学在法国的两年,从学习法语到专业的学习以及对法国文化的了解都是难得的体验和一种历练。在论坛上,同学们也讲述了他们对法国工程师教育的体会。
 
西南交大学生任思聪目前就读于巴黎中央理工大学,两年的学习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在学校的授课老师经常担任一些大企业的高层领导职位。“理工大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岗位输送人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他说。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谢瑞良感受最深的是法国工程师学校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企业合作。在工程师的学习中,经常是才上完课一两天马上就要做实验,这需要几个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知识,和团队成员一起协作完成实验。
 
同样,法国的学生来到中国体会一样深刻。目前供职于法国标致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深圳的合资企业的弗洛里安·佩兰(Florian Perrin)获得清华大学和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双学位。他说在与中国工程师的合作方面,掌握汉语和在中国大学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事实上,这使得他们从第一次见面时就把你看做“自己人”,大家认为你能够帮助促进中国的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10-31 B3 思考)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1106.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1106.shtm

作者:田红 蔡京君 李栋…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