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北京3月12日讯(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张进春)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人口规模流动大,是目前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城市公共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是按户籍人口还是按常住人口?这成为很多城市管理者面对的问题。
人大代表傅勇林认为:谁提供公共服务、谁获得公共资源。他建议,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人口进城,而资源配置未进城
傅勇林代表认为,户籍制度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户籍附着利益的存在,使进城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市民化。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户籍附着的利益(尤其是与人口数量相关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也并未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转入城市。城市也因得不到国家一部分转移支付的社会公共资源而不愿向进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的统计体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傅勇林提交了关于《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管理制度》的建议。傅勇林建议,改革现行统计制度,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的统计评价体系,以常住人口为基准计算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以真实地反映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
按城市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
他建议,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公共服务的对象范围,以常住人口为基础,配备与此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和人员,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城镇交通道路、供水排水、电力及天然气供应、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商业网点、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与此同时,以常住人口为基础,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减少农村因人口外流而造成的公共资源的浪费。
以教育经费为突破口
按谁提供公共服务、谁获得公共资源的原则,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傅勇林说,可考虑以教育经费为突破口,对中央及省级政府向市州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教育经费,在留下一定比例的基础上,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实行二次转移支付,通过发放“教育券”的方式,转入教育服务的提供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按常住人口调整公共资源配置的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计划生育经费的划拨、各种地区性补贴等方面,最终在人口流入地与输出地之间形成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的成熟体系和做法,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来源:四川新闻网3月12日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3/03/12/0137395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