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光是物质远远不够,心灵重建也很必要。”在省科技厅的委托下,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大教授宁维卫牵头正制定芦山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方案,目前的初步计划是“灾后三年心理重建”。
宁维卫分析说,在震后1个月内,丧亲伤残人群、重大财产损失者、中小学生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一夜之失去亲人、财产,内心充满恐惧,如果不借助外力干预,内心很难重新平衡。”地震后,人们搬入板房,青壮年们外出打工,这时最要留意老年人的状况,“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震后1年老人在板房内的自杀案例最多”。他们身旁没有儿孙陪伴,会产生孤独感、被抛弃感。此外,害怕又发生地震、对生活失去勇气也是这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汶川地震后,我省在灾后心理援助中借鉴了一些外国经验。但在宁维卫看来还不够,“要建立本土的心理教育应急体系”。在此后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四川人喜欢的火锅、麻将等饮食、娱乐方式,在灾难环境中是种特殊的减压方式。“四川有四川的文化,所以在做灾后心理援助方案时,要结合咱们四川老百姓的理解力、生活习惯、性格,照搬国外经验不一定有效。”
“就像在黑夜里行走,你只是陪伴者。”谈起震区志愿者角色,宁维卫打了这个比方。他提醒志愿者,切忌说“未来一定会很好”等空洞的鼓励话,因为在灾区群众的困难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这种劝说等于空头支票。“说服不了对方时,就要做一个理解者”,要尽可能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他们的内心,在他愿意说时倾听,不愿意讲时就陪着。同时,他还提醒志愿者不要扮演“上帝”,时刻想着“拯救”和“帮助”一切。因为灾区群众面临的诸如财产损失、经济纠纷等问题,显然并不是志愿者能解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陪在他身边,给予心理上的支撑。”
来源:《成都商报》4月26日15版http://e.chengdu.cn/html/2013-04/26/content_394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