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大召开,专家强调隔震技术应用
昨日上午8点,“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大召开。5月10日—12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几百名防震减灾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造成的破坏、各种建筑的抗震与加固改造、高新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等进行研究。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多次强调了隔震技术的应用。称其是效果最好的抗震办法,尤其在这次芦山地震中表现出色。
实例
芦山县人民医院成功“软抗震”
研讨会上,周福霖介绍了目前国内建筑主要采用的三种抗震办法,一种是传统抗震,即加粗柱子、加多钢筋,“跟地震硬碰硬”;一种是隔震,就是在房屋下加一层柔软垫,将房屋与地基隔离,属“软抗震”;第三种是减震,就是增加阻力。其中隔震的效果最好。“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周福霖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栋房屋采用隔震技术后被震倒。”
在“4·20”芦山地震中,隔震技术就有很好的表现。周福霖用汶川二小举例,在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汶川二小采用了隔震技术,根据仪器监测,芦山地震发生时,学校房屋的结构震动比地面震动减轻了二分之一;而观测另一栋采用传统方法加固的房屋,其结构震动比地面震动放大了三倍。
另一个实例是在芦山地震中被称作“楼坚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大楼。“它在这次芦山地震中表现非常好。前面的大楼基本完好无损,包括内部设施也基本完好无损。”周福霖说,根据去现场的专家考察,医院前面的门诊部在震后还能使用,而后面的住院部则由于施工中的问题,隔震垫没能完全发挥作用,损坏比较厉害,“前后对比非常明显。”
揭秘
屋下装柔软垫震动降到六分之一
与传统的把建筑物死死固定、加厚加粗的抗震方法相比,隔震技术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让建筑物动起来”。观测显示,使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其震动仅为传统加固房屋的六分之一。“动起来”又怎样隔震呢?通俗来说:就是在房屋下面加一层柔软垫。“就像汽车有轮胎一样,经过轮胎(的缓解),路面的凹凸不平不会直接传上来。”周福霖说,柔软垫由一层橡胶、一层钢板层层叠压而成,全名叫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建造房屋时,将这些支座一个个放置到房屋与地基之间,彼此间留下足够空隙。地震来时,这些支座就会依靠延展和活动空间,把能量隔离、消减掉。
新闻延伸
“动起来”抗震全国3000多栋房屋有此技术
隔震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全世界都还处于初步阶段,应用尚不广泛。我国作为世界上隔震减震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也只有少量的省份在推广这项技术,“目前全国有3000多栋房屋、100多座桥梁(应用了隔震技术)。”
隔震减震技术是我国未来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周福霖说,目前主要的瓶颈不在技术上,而在人的思维理念上。很多施工单位无法理解“让房屋动起来抗震”的观念,“大家的传统思维还是习惯于硬抗,把房屋做得又粗又大,这样来硬抗地震。”
周福霖认为,隔震减震技术的未来,需要从理论、研究、设计、产品到施工整个链条的提高。“未来最好能有独立的整套的技术规范,国内有比较成熟的设计程序,生产厂家也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质量。”他对隔震技术的未来很有信心,“这是一种新的方法,它会越来越普遍,将来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被推广的技术。”
来源:天府早报5月11日 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130511/tfzb65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