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在线】西南交通大学系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日期:2013/06/21 15:22:22 点击数:

 为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实际效果差的难题,西南交通大学以机制、课程、平台三大建设为主线,整体构建、全面推进,建立了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以机制建设为统领,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整体规划和实施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由校长牵头,揽括校内所有相关单位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上畅通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二是从体系结构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学校确定了“六个有利于”和“四个趋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原则,按照 “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整体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有赖于体制、文化、过程、方式和评价等五个层次的创新,从而有效实现了“五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的互补融合、思维与方法的内在融合、教师教学指导与导师实践指导的互动融合、大众培养与精英化发展的双向融合。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2003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具体做法表现在:一方面,学校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本科生必修2-6个学分的创新课程,并根据工、理、管、文等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1]基于“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了12门创新创业类通识性课程。另一方面,要求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本科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业专业教育。2010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正式建立了创业工程双学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创业工程学双学位要求学生掌握创业工程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与其第一专业所学融会贯通,以培养能在新创企业开创育成、中小企业二次孵化、大中型企业内部创业等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自2007年起,学校每年投入300万专门用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专门从事学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创业工程(双学位)教学,同时,也作为校内导师,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及开展创业活动。针对创业工程双学位的部分高难度前沿课程,学校聘请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境外教师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为学生教学。此外,近年来,通过在校内主办创业竞赛,邀请企业界优秀人士担任评审和创业导师,建立了校外“百人创业导师库”,一对一指导学生团队,让学生借助业界导师的力量开始创业起步实践。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训。

一是校内平台:1、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近四年来,学校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一批高水平、辐射广、出成果的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2、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校建设了2000平米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包括有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等功能区,为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场所。3、高水平实验室群。学校拥有以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若干个省部级以上高水平实验室。在全国高校中首先开始实施“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活动,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4、大学科技园。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园区内的102家企业,于2010年成立了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该基地于2010年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二是国内平台:与政府创业园区、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校企之间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打造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为其创业就业打下基础。目前,学校已经在成都市的多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和株洲机车研究所、成都铁路局、四方车辆厂等董事单位中近60家轨道交通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学生创业实习基地。

三是国际平台:学校 2011年加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大学发起的中华创新创业联盟(CEN);2012年与雷鸟商学院合作,共同设计合作议题派遣学生开展产业项目;2012年,学校与华夏创新创业基金会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开展独特的“命题类”创业竞赛,有国内外50余所大学共同参与的国际化创业竞赛,成功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创业项目将即时孵化产生效益。

——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推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教育部首批参与高校,近年来,学校获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70项,教育部资助和学校配套经费累计达300余万元,超过800名本科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这些项目。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连续两次入选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论坛”,参加各类科创活动的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产品专利3项,产生了一大批软硬件成果。

二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该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具有极强的辐射示范作用。自2006年启动以来,目前已经开展到第6期,总计立项180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超过9000名学生受益。

三是学科竞赛。近四年来,学校组织开展包括结构设计竞赛、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20余个校级学科竞赛活动,形成了“全校科创”的浓厚氛围。自2009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6项、二等奖94项,省部级奖项900余项,获奖级别和总数连续三年位居四川高校第一。

四是实验室开放项目。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活动自1999年开始实施,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7期,吸引包括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参加开放项目工作,涉及39个本科专业,受益本科生达3000多名。五是SYB(Start your business)、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培训。大学生科技园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导入SYB培训、KAB培训,已开展670人次培训。

[1]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贯通、有利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融合、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四个趋势: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科学发展观、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更多的科技进步贡献”。

TMTE四位一体:创新思维(Thought)、创新方法(Methodology)、创新工具(Tool)和创业实践(Entrepreneurship)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6月21日http://job.univs.cn/2013/0621/974822.shtml

作者:杜映锦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