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高校如何释放教授活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3/12/05 19:31:38 点击数:

每年职称评审,不少高校教师都会为有限的教授名额苦恼,一些未能评上教授的副教授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来年。而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落选的副教授们却多了一个选择——成为院聘教授。

 校、院两类教师聘任制正是西南交大近年来推进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的缩影。“学院综合改革试点是我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核心就是要牢牢抓住教师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卓越人才。”西南交大常务副校长蒋葛夫说。

 改革核心是实施教学质量责任制

 土木工程学院成为西南交大学院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单位。“之所以选择在学院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是因为学院最清楚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学院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元,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南交大校长助理晏启鹏表示。

 2009年,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了一个10余人的改革方案拟定小组,针对“阻碍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开始了长达3年的深度调研。“我们发现,长期以来的教师评价和薪酬体系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人才培养模式也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都亟待强化和提高。”调研小组成员、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崔凯介绍。

 “改革核心就是教学质量责任制的实施。”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高波说,教学质量提升讲了很多年,但大多提出的方法都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明确教师的责、权、利,以扭转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投入较低的状况。

 责任教授制让教授回归课堂

 在年度述职大会上,分管教学的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易思蓉发现一个开心的变化:往年,系主任们都在比拼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去年却开始竞赛教学成果,每个系主任都会说:“这一年,我们参与了教育部土木工程重点专业的教改项目”。

 变化源自该院2011年推出的《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责任教授实施办法(试行)》。该方案提出要在本科教育中设立课程建设责任教授岗位,选聘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领军人物参与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我们就是要抓住教授,既体现教授治学,又要让教授回归课堂,带动副教授、讲师、助教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高波说,教学质量责任要落实,教授是非常关键的力量。

 现在,土木工程学院20余门核心课程都由该学科方向的带头人担任责任教授,负起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质量的全面责任,有权对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调整、更换以及评定教师的授课质量。同时,责任教授本人也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责任教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非常明显。去年,土木工程学院5个系都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当然,责任教授的投入与回报也成正比。“我们学院国家精品课程核心教授的收入高于学校二级教授的收入。”高波说,责任教授制度目前正不断完善,将实现人事权力下移,评聘分开。

 院聘教授制度是落实质量责任的另一举措。“此前,每个学院晋升教授的名额很少,一些达到晋级标准的副教授落选后灰心丧气,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我们便想到了院聘教授的办法。”高波介绍,2012年实施院聘教授改革以来,学院每年新增2个教授名额。

 副教授也可以当博导

 38岁的副教授张清华没想到,在今年7月土木工程学院博导选聘中,他成功竞聘为博士生导师。“递交申请时并不自信,因为有一些教授还不是博导,如果论资排辈的话,我不一定能聘上”。

最终帮助他的是学院“不以资辈论英雄”的新的博导遴选方式。“按惯例,一般只有教授才能当博导,然而有些博导长年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带出来的博士质量可想而知。”高波说,学院提出只要有国家基金项目,即使是副教授,也可聘为博导;而3年内没有国家相关课题,即便是学校的博导,学院也不会聘用为博导。

 张清华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分项主持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而今年,像他这样以副教授身份聘上博导的共有3人。“当了博导以后,由于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博士生可以给我支持,我也可以将科研所得应用到教学中,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张清华说。

 近日,土木工程学院又对学院教授委员会进行改革,院长、书记不再是教授委员会委员。今后的教授委员会会议,他们只能列席,有发言权,无投票权,以此保证教授治学的权力。

 蒋葛夫表示,西南交大在土木工程学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最难的还是如何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新型校—院关系。目前,学校已协调人事、计财、科技、研究生院等各部门全力支持土木工程学院的改革试点,力图通过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和建设目标,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帮助学院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12月5日02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12/05/content_335311.htm?div=-1

作者:刘磊 陈姝君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