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和设计人才短缺导致的线路规划不合理,巨大的建设投资需求以及过低的票价使得财政补贴难以为继等,都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必须面对的难题。
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是未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
■本报记者 原诗萌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旅行自然成为平日工作忙碌的人们的首选。
据了解,1980~2013年,我国旅客的出行频次从3.36次增加到29.5次。同时,我国私人汽车也出现井喷式增长,保有量已超过7500万辆。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新需求,要求交通运输业适应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在近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与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郭小碚如是说。
在需求策动下,交通运输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桂在论坛上对记者指出,构建智能型综合交通体系,在优化城市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护环境等方面均显示出积极意义。
而作为智能综合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凭借运量大、保护环境、安全等特点,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重点,并迎来爆发期。
综合交通呼唤智能化
我国公、铁、水三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结构还不尽合理,相互间的有机衔接程度还有待提高。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尽快缓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先后出台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公路网发展规划》等文件。在1998年和2008年两次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国家也均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重点。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43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万公里。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周小棋在论坛上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新四化”的同步发展,要求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实现交通运输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原交通运输部常务副部长胡希捷也指出,我国正处于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已基本到位,二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已经达到了应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所需要的基本水平。
不过,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胡希捷指出,目前我国公、铁、水三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结构还不尽合理,相互间的有机衔接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交通运输组织,特别是交通运输标准化、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不足。
“这不仅影响了运输效率,增加了物流成本,还增加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影响。”胡希捷说。
在今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明确提出,将把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而在胡希捷看来,综合交通的智能化,则是开启上述“四个交通”的钥匙,也是推动“四个交通”发展的助推器。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速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目前,我国已从总体上满足了旅客与货物运输的需要。郭小碚指出,未来不太可能再出现全局性的交通运输紧张矛盾,因此,城市交通上升为交通运输领域的主要矛盾。
在此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具备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且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并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19个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投运线路共87条,里程达2539公里。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在论坛上表示。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党组成员杨书兵也在论坛上指出,城市轨道交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杨书兵表示,从需求上看,目前交通拥堵和雾霾是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必然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则有助于解决上述难题。
从供给上看,我国在资金储备、施工队伍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轨道交通设备方面也通过引进吸收再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无论从需求还是从供给来看,我国都具备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杨书兵说。
慎防债务风险
建议地方政府量力而行,把握好节奏,加强监管,控制好债务风险。
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在胡希捷看来,由于规划和设计人才的短缺导致的线路规划不合理,巨大的建设投资需求,过低的票价导致财政补贴难以为继等,都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必须面对的难题。
同时,审批权下放带来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也引发了与会专家的担忧。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根据该文件,城市轨道交通相关项目的核准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放到了省级投资主管部门。
“如果地方政府一拥而上,很可能会造成问题。建议地方政府量力而行,把握好节奏,加强监管,控制好债务风险,使城市轨道交通有序、健康地向前推进。”杨书兵说。
此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还需应对环境方面的挑战。
据钱清泉介绍,某市地铁2号线建成后,虽然大大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量,然而,地铁的震动对建筑物的安全、精密仪器的测量都产生了影响,并对自然景观产生了一定的破坏。而且,地铁的高架路段还产生了较大噪音,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对此,钱清泉指出,应以全局统筹的观点,在特定环境下研究每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车型、供电方式等相关装备的特点,以分析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应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规划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