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快捷的成都地铁一号线、二号线,高效率的成灌快铁……轨道交通、动车试验这些科研技术,都与西南交通大学息息相关;其系列科技转化成果显著,为每一位成都市民提供了切实的方便。
完成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轨道测试
就在这个月,国内轨道交通业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西南交通大学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完成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轨道测试,此前仅有德国实现了这一技术。在理想状态下,这种“超高速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在低压管道中最终能实现时速大于1000公里的行驶,并且能耗低,也没有噪声污染。
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是年仅32岁的博士邓自刚。2011年底,邓自刚结束了在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学习,回国投身高温超导磁悬浮的研究。“德国、巴西的一些公司和科研机构都希望我去做项目,但我最后还是决定留在西南交大,希望能为国家的轨道交通作贡献。”
之后,邓自刚带着团队开始进行艰苦的研究,每一步都容不得丝毫偷懒和懈怠。比如,搭建磁悬浮环线的轨道基架需要人力,每块钢铁机架都有500斤重。最终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正是对这个团队的肯定与回报。虽然真空管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相关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但有理由为它期待更多。
建成世界第二个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在这间实验室里,还建成了世界第二个、亚洲第一个机车车辆(四轴)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由沈志云院士牵头研发,可以模拟时速400公里的机车车辆试验。研发的背后,有许多科研人员的故事。1989年,该试验台被批准立项时,建设经费达到6000万元,这个“天文数字”让组织者沈志云与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卫华倍感压力。
“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坐火车,天南地北到处去工厂调研。”回忆起为试验台零部件寻找制造厂的经历,张卫华说,有一次他们去安徽的一个厂家调研,出来时又饿又冷,四周连一家饭馆都没有,“旁边只发现一个工地,工地上的工友很多是四川人。听到老乡来了,就很热情地请我们吃,最后我们花了5角钱,吃了那段时期最好的‘宴席’。”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落成的试验台成为规模最大、功能最多、技术最先进、唯一可实现内外轨速差的机车车辆(六轴)滚动振动试验台,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机车车辆试验研究能力方面迈入世界的前列。
该实验室其他科研成果依旧突出:建成以来,完成我国几乎所有机车车辆的动力学研究,开展动力学参数的设计与优化;完成我国几乎所有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台架试验,验证动力学性能,优化悬挂参数,进行故障状态的安全性评估。2004年开始的高速动车组创新研究中,实验室更是在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和流固关系研究中,从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到跟踪试验,在我国高速动车组的创新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
影响力
完成“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经铁道部转化为实用技术,为京沪高速铁路及大规模客运专线建设提供了设备保障,为国家节约直接投资5.4亿元。
科技成果展播
2011年,西南交大和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共同研发的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测量技术,以及和成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成灌线无砟轨道抗震特性及适应性技术,同时获得成都市成果转化推进奖。
2012年,西南交大和高铁建设公司成都唐源电气共同开发的接触网自动巡查(成像检测)关键技术获得成都市成果转化推进奖。
2011年,西南交大与新津县合作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西部最大的轨道交通关键材料产业基地。
2012年,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落户金牛区,该项目首期占地面积500亩,投资规模20亿元。园区全部建成之后,总投资将达到60亿元,成为全球首座综合性轨道交通产业园。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铁路供电系统被全国除京津线高铁外的其余高铁、城市地铁运用。目前成都地铁也使用这个系统,且自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次事故以及任何细微的潜在风险。
来源:《成都晚报》5月19日32版http://www.cdwb.com.cn/html/2014-05/19/node_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