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四川在线】西南交大学生创作机器人获国家一等奖 会爬梯子、荡秋千、走梅花桩

来源:四川在线 日期:2014/06/19 15:09:00 点击数:

小辣椒在爬梯子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王玥 摄影 黄瑶)在全国第十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上,西南交通大学学生设计的“大熊猫”和“小辣椒”,以其独特的翻转运行方式和迅速的反应,获得了大赛一等奖与创新奖。而据团队队长杨子豪介绍,最初参赛时根本没想到能制作出符合标准的机器人,甚至参赛时间都过半了,一大一小机器人都还无影踪,“这次比赛的成功,是归功于大家的坚持,和比失败更多一次的努力。”

子母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大熊猫”是妈妈 “小辣椒”是孩子

去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的通知公布后,西南交通大学组织起了由30人构成的“机器人大赛小组”。此次大赛要求选手制作出一大一小机器人,大机器人可人工指挥操作,小机器人则要完全自动,并且在大机器人的辅佐下完成跷跷板、荡秋千、过梅花桩、爬梯子4个项目。“2个机器人的配合过程就像妈妈护着孩子在玩游戏,我们结合四川当地的元素,给他们起名‘大熊猫’和‘小辣椒’。”队长杨子豪说。

今日,记者来到了他们的实验室,见到了身材“窈窕”的“小辣椒”,“小机器人身材纤细,像辣椒一样纤长,这也是取名的原因之一,而‘大熊猫’由于体积太大不好搬运,在参赛完返回时已经拆了。”杨子豪介绍到“小辣椒”由2个脚掌、2个胳膊和3个关节构成,平日摆放时可呈直线形,也能折成镊子状。

杨子豪将“小辣椒”放在了梯子道具上,“小辣椒”的脚掌勾住梯子后便迫不及待的“嗡嗡嗡”发动起来,一个使力,另一个手臂被甩了上去,脚掌又勾住了梯子,就这样“小辣椒”靠着翻转爬上了梯子顶端。“坐跷跷板和荡秋千时,只需‘大熊猫’把‘小辣椒’放在指定地点,再按压跷跷板和推动秋千就可以了,但是过梅花桩和爬梯子时,‘大熊猫’把‘小辣椒’放在指定地点后,都需要‘小辣椒’独立翻转完成。”杨子豪说,今后“小辣椒”便可运用到高空作业当中,例如给商业楼擦玻璃、擦路灯等等。

参赛时间过半 却一无所获

最终做出翻转式机器人即将申请专利

“平时人们看到的人形机器人,能跳舞、会端茶送水,大家就会觉得很厉害,但其实这种机器人是很好做的,而要做出符合此次参赛规格的机器人是很难的。”杨子豪说首先要构思出机器人的运行方式,其次由于动作复杂、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增加了机器人制作的难度。

“一开始我们就觉得自己做不出能完成这套动作的机器人,仅仅能完成过梅花桩的动作就不错了。”最初在设计过梅花桩时,他们让机器人手抓住中间的柱子,靠手臂的支撑将身体向前移动,“改良了2代都没有成功,手臂的重量根本不能承受机器人的负重。”而这时已经到了2月份,参赛的时间已经过半,他们的大小机器人都没有制作出来。

3月初,第三代翻转式机器人的想法诞生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笨笨重重”的“小辣椒”制作成功了,由于很多零件都是用铝条做的,机器人负载太重,速度很慢。“而比赛比拼的是速度,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都在为‘小辣椒’瘦身。”于是“小辣椒”身体上的很多零件改由3D打印而成,瘦身后的“小辣椒”过梅花桩需要6秒,爬楼梯需要10秒,而之前都需要至少40秒,“‘小辣椒’成了赛场上最轻的机器人。”杨子豪非常自豪的说。

由于之前耽误的时间太多,“大熊猫”的制作在一个半月就完成了,“如果时间充足,我们会把大熊猫也制作成自动的,运行时会更省时间。”而让团队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小辣椒”以其独特的翻转式运行方式,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的同时也获得了创新奖,团队也将为“小辣椒”申请专利。

8个月煎熬 学霸变成科研能手

历时8个月的煎熬,让团队最初的30人变成了12人,最小的成员是负责加工部件的雷亚雄,今年大二,“由于他一直在外向木工师傅拜师学艺,他加工的零件可以达到机床水准!”杨子豪说构思机器人时要不断的尝试,只要他们“试一下”,雷亚雄就要“做一下”,在实验室角落的一个箱子里,堆放了许多“小辣椒”的脚掌,“这些全都是雷亚雄在我们不断改进时一次次做出来的。”

而在雷亚雄眼里,队长杨子豪是一个非常“牛”的人,“队长大三参加智能车设计大赛时就获得了国家一等奖,一个学生在本科期间连续获2次国家一等奖真的是相当厉害了。”雷亚雄说杨子豪在念大一、大二时就是个学霸,成绩非常好,之后参加科研竞赛后又成了科研能手。

“队长今年大四课程比较少,所以8个月以来,他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11点都呆在实验室,中午就到楼下食堂赶紧吃点饭,冲刺阶段他每天更是只睡3个小时。”雷亚雄说杨子豪是个很执著的人,有多少次失败就有多一次的再来一遍。

来源:四川在线6月17日http://sichuan.scol.com.cn/fffy/content/2014-06/17/content_8107920.htm

作者:王玥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