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校友
相似的青春记忆
在成都华西中学读书时,他是初中生,和巴金的侄子李致同班,他们曾尝试从老南门走拢双流,还一起办过墙报,少年意气地批评教导主任说话“漫长而不着边际”
经济学泰斗
一场辛辣演讲
在西南交大的演讲中,他直言当下改革的阻力是意识形态上的障碍、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他还提出,应该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负债……
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毕业于复旦大学。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成都市华西中学的老校友。70年前,少年时期的他曾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初中时光。昨日下午,吴敬琏重新回到华西中学,走完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回忆着自己少年时代曾于这里经历的点点滴滴。
而在昨日上午,吴敬琏还前往西南交通大学,为千名学生奉上了接近2小时的精彩演讲。
漫步母校 他是老学长
“很感激在成都的那段时光”
在华西中学时,校史馆是吴敬琏停留最久的地方,他想要知道70年来母校每一阶段的改变。吴敬琏说,1943年他刚入读华西中学时,“那时候叫高琦初中(音)”,“当时的校长叫杨立之,是雅安人”,时隔70年,他依然能一口说出当时校长的名字。当走到历任校长的老照片前时,他一眼就找出了杨校长的照片。
“我很感激在成都的那段时光,它提供给我的环境让我的少年时代快乐并不断能有想法滋生”,与师生在一起时,吴敬琏一改谈经济话题时的严谨,讲起了70年前的那段往事。
抗战爆发时,吴敬琏举家从南京西迁至重庆。后来,重庆也是战事不断,本在重庆读中学的他来到成都。与吴敬琏同班的,还有巴金的侄子———如今的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李致。“那时候我跟李致还一起组了个小社团”,说起这一段,他脸上满是笑意,“我们一起办墙报”。他还记得,墙报的第一期就配了评论,内容中评价教导主任大会讲话“漫长而不着边际”,引得在场师生大笑不止。
他印象很深的,除了办报,这个不到10人的小团体还尝试从老南门远足到双流,或者搞各种充满创意的活动。“我们里面有的人数学特好,有的擅长科学和创意,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他看了看李致,开起了玩笑:“那时候也没觉得他有什么文学造诣,就是作文挺好……”
大学演讲 展现学者一面
演讲后又返回 带走没喝完的半瓶矿泉水
在昨日上午11时许,吴敬琏曾先前往西南交通大学,为上千名学生作了精彩演讲。在这里,吴老的一举一动,除了和蔼之外,尽显其中国经济学泰斗的严谨一面,
演讲开始前,吴老健步走上主席台,两名学生主持人主动向吴老“索抱”,希望能够替在场的千名学生拥抱这位“良心”,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吴老欣然接受。而与这份亲切相呼应的,是在结束演讲后的一幕:工作人员上前引导吴敬琏退场,走了几步,吴敬琏又退了回去。这一举动令全场的观众都不解,工作人员也上前询问,吴敬琏摆了摆手,径直走向了演讲台,带上了自己没喝完的半瓶矿泉水,然后才离场。
而在演讲中,他则依然辛辣,直陈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弊病和机遇,这一点从他的开篇语就可窥出:“我今天谈的话题可没刚刚那首歌那么阳光灿烂,会有一点‘郁闷’哟,因为要讲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当然也不全是郁闷,还是有很多大好机遇的。”
吴敬琏演讲录
动用国有资本偿还社保基金缺口
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挑战来自于粗放发展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二个则是由于政府权力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占主导权,使得权力有了寻租空间,导致腐败现象滋生。
(如何解决问题?吴敬琏认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综合改革方案是关键。)
当前改革究竟难点在哪里?又会遭遇到哪些方面的阻力?意识形态上的障碍、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困难、粗放发展方式积累起的矛盾,这就是当前面临的阻力。
目前困难集中在经济上的表现则是GDP增速下降、投资拉动的效果递减、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国民资产负债率过高……这意味着存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下有两种观点,一是采取强刺激的手法,即放松银根,增加投资以保证较高的GDP增长;二是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促进效率和结构的优化,我是赞成第二种办法的。第一种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刺激经济增长,但会造成国民资产的负债率过高,带来更大的风险;而第二种方法目前已经有了成果。他以2013年举例,虽然GDP增速逐步下降到7.4%,但就业情况依然良好,服务业发展加速,去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就是去年“营改增”、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等措施带来的,这说明改革小试牛刀取得了明确成效。
(因此,吴敬琏开出了5剂“药方”。)
停止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负债,如社保基金缺口;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重整,停止“刚性兑付”以便化大震为小震,防止风险积累;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如果在上述基础上,再辅之以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完全能够做到。
来源:《成都商报》10月1日09版http://e.chengdu.cn/html/2014-10/01/content_491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