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部由市内高校——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师生拍摄的微电影《千山》的片花,在2015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中,获得短片类一等奖。据悉,《千山》正片预计今年9月份完成面世。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是西南交大新闻中心青年教师梁碧波与该校艺传学院学生孟进。2013年夏天,他俩与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宣传部青年教师孙红林,机械学院研究生刘泽超,艺传学院学生陈雨,以及西南财大教师金尧和学生杨义等一行7人,在28天内骑行了被誉为我国“最美景观大道”的318国道——川藏线。据介绍,梁碧波和孟进用DV和单反记录了他们骑行318国道的过程,计划制作出一部川藏线骑行纪录片《千山》。
28天骑行,历程2200余公里,翻越了12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陈雨是队伍中唯一一个女孩,在骑行的第一天,陈雨就体会到体力、精神上的双重煎熬,“比我想的要累很多,我快要骑哭了”。
队伍快骑行到有“天险”之称的通麦大桥前一周,前方传来大桥因重载货车通行发生坍塌的消息。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318国道的咽喉工程,要想骑行318到达拉萨必须经过这座桥。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也曾对是否继续行程产生分歧。梁碧波坦言:“那时,我第一次打起了退堂鼓。只想着回家吧。”最终,他们决定在临近通麦大桥的一个小镇暂住两天等消息。
第二天早上,孙红林把留了一路的胡子给剃了。他当时对近期恢复通车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之前大家都说把胡子留着,等到了拉萨看有多长。大街上邮局旁边很多骑友得知大桥坍塌后都纷纷开始拆卸自行车邮寄回家,筹划着吃“散伙饭”,梁碧波也打算第二天寄车回家。
就在他们即将放弃时,有人在他住宿的窗口喊:通麦大桥通了!“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没有放弃的理由了。就是这句话,给我了黑夜中前进的方向。”梁碧波说。
梁碧波说:“我每天都要看看地图,数一数前面还有多少座山。最折磨人的是当历尽千辛万苦翻越一座山之后,发现还有好多座横亘在前方,每次看到地图上那十几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时,我总会怀疑自己能不能骑到拉萨。”骑行川藏线给人的感觉就是随时抬头都可以看见天堂,然而,却没有勇气抬头,因为连续的高坡会让人失去力量,只能低着头,眼睛看向车轮一米远的地方,大口喘气、大力踩踏,脑里一片空白,放下一切,过多的想象只会凭白消耗能量,低下头、咬紧牙,调整每次呼吸,用力踏出每一步,心里默数一、二、三,十、二十、一百直到一千、一万。骑到十万,差不多是一天的任务量了。他说,什么都不要去想,不抱有快到达山顶的希望,将长期目标分解成每日小目标,这是他坚持下去的方法,不然看着前面的“千山”,人都会崩溃。
骑行前几天,梁碧波每天都记录所见所闻和内心想法,可是这样一个简单习惯,他却没有全程坚持。“到后来每天太累了,每天要做的就是早晨出发,到达当日目的地之后倒床就睡。”
“不是只有专业骑友才能骑行到西藏,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挑战,因为,骑行川藏线,靠的不是体力,而是意志。”队员们个个都是普通人,因此整个骑行过程中,难免出现韧带拉伤、肌肉疼痛、腿脚打颤的情况,半途中,梁碧波的右腿膝盖出现了剧烈疼痛,到医院检查,说是韧带拉伤。“我当时也有点怕,开了点止痛药就继续出发了。可是不能因为自己耽搁整个队伍的行程,只好咬紧牙关上”。最疼时,每蹬一下,都会大叫一声。
期间由于高原反应,队员们每天都昏昏沉沉,精神状态很差。“在山顶上时常会有开车的人下车欣赏风景,可是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相比他们,我们的状态不算丢人。”
种种艰难,不得不让梁碧波思考骑行拉萨的意义。他的体悟是:骑行318,你所战胜的并非体能,也不是高山、烈日、低压等各种恶劣环境,你所战胜的,仅仅是那个随时会软弱的自己。承受身体的每次煎熬,把一切交给时间,因为山总会有顶,拉萨总会在那里。或许一开始,心中无数次后悔过,然而当快要到达终点时,心中却充满了对这条路的不舍,那些挥洒过的汗水总会在记忆最深处隐隐闪烁。
“今年暑假,《千山》的正片会把整个骑行过程完整展现出来,让人看看骑行拉萨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梁碧波透露,很多人可能以为骑行拉萨很舒服,沿途欣赏美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但给我感受更深的不是这些,而是哭了擦干眼泪,第二天继续开始”。
来源:《成都日报》4月23日17版http://www.cdrb.com.cn/html/2015-04/23/content_2193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