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而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读多少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胸怀是狭隘还是开阔,我们的学识是鄙陋还是渊博。衷心希望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我在这里姑且谈谈自己平日的读书习惯,以求抛砖引玉吧。
拿到一本书之后,我习惯先看它的前言、目录和参考书目。在前言里,往往能发现一本书内容之外的东西,目录是它的骨骼和构架,而参考书目则是进行延伸阅读的拐杖和路径。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子,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看前言、目录和参考书目,可以让我能够了解一本书的结构和大体轮廓,迅速“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子”,建立起初步的印象和判断,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得他里面骨髓”。
我看目录的时候,习惯把章节细目故意遮盖住,思考若是自己来写这个章节,会怎样构思和谋划。思考之后再来看原书的章节内容,看其是否与自己所想相吻合。如果“完全吻合”或“基本吻合”,自己当然会因为能与作者思想和见识如此相通而高兴,但不狂喜,因为我深知“‘正合吾意’的书愈多读,愈无进步,愈容易流入偏狭;远不如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金克木《译匠天缘》)。
如果自己所想章节内容和作者“部分吻合”,则深究哪些地方不吻合,不吻合的原因所在。这样一来,阅读时有了问题,有了重点,更容易理解透彻。
如果自己所想的章节内容和作者“完全不吻合”,我非但不沮丧,反而十分兴奋,因为如果自己被作者折服,说明自己原有见解不对,从此便更进一步;如果自己攻破了书中的理论,无形中更加强了自己的力量。
对于白天读过的书,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脑海里回放一遍,回放书的要点、印象深刻之处。这回放的过程,既是对归纳能力的训练,也是对质疑能力的训练。在回放时,往往能发现很多问题,发现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对书的内容了如指掌。同时,这回放的过程,既源于书又超越书,是一个再阅读的过程,是对阅读的创造和提升。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细述自己的读书习惯,其实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道理:读书的过程,应该是主动的过程。这主动不仅仅是说你主动拿起一本书去读,还得是你主动与作者以及书中的观点去对话、去交流。只有经过主动的思考以及反思,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愉悦,而这样由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更让人刻骨铭心。
我想再谈谈读什么书的问题。我自己是十分推崇经典类书籍阅读的。至于为什么要选择经典来读,我认为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很费事,没有用真的金矿来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的青年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自接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一职以来,我就在坚定地推行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经典悦读”试验,我号召全校师生加入此行动。在我眼里,它的重要性堪比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化战略、数字化战略。
另外我认为,政府还需要加强对阅读推广工作的制度建设,实现阅读推广活动的常态化。现在我们国家的阅读工作和活动,一般都集中在“4·23”世界读书日这个时间节点上,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国家应该设定自己的读书日,且各单位对于阅读推广工作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分阶段、有侧重地组织活动,尤其对学校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其寒暑假、节假日等空闲时间点组织读书活动,这样才能使全民阅读在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影响不断,国民才能把阅读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推荐书单】
《全球通史》
《创客:新工业革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4月23日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5/epaper/d6003/T13/201504/5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