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高校有这样一个组织——创行(Enactus),一个能够利用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学校的资源,去做一些事情,并承诺将其完成,即使结果是未知的团队。他们深信并用实践证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实践行动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我们也相信,创行团队的行为可以为社会创造新机会,使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4月,踏着春的节奏,本报走进这些“创行”的故事,见证四川高校学子的“行动之火”,也翻找出一些横亘在“行动”前的“荆棘”。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四川创行团队项目系列报道。
30个队员,4个项目
过去的一年中,9个直接受众,5950元的直接经济收入,间接覆盖超过6174个人
6000多个小时的项目运作时间,每一个小时都书写着西南交通大学创行团队的专注
12000余公里的里程,每一公里都记录着他们的坚持
内江市永安镇大堰村,一个拥有近30亩甘蔗地的村庄。当西南交通大学创行团队蔗里项目组(以下简称“蔗里项目组”)踏入这片土地时,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比人还高的甘蔗,空气里弥散着淡淡的香甜气息。然而,当走近甘蔗林后,蔗里项目组发现,在已经收割完的土地上,堆积着大量甘蔗叶、甘蔗细杆等余料。
而当地蔗农是如何处理这些余料的呢?——焚烧。
当PM2.5成为持续挑动中国人神经的词汇时,这些甘蔗料却在熊熊的烈火中悄然化成细不可见的有害颗粒物,潜伏在空气中。每亩甘蔗地在种植过程中将产生近2000斤的甘蔗废料,而这些废料全部燃烧将会产生1240公斤二氧化碳、49.2公斤有害粉尘,极大地威胁着当地的环境以及蔗农健康。
【发现机遇】
调研过程中蔗里项目组发现,当地在种植甘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甘蔗叶以及因过细等原因无法出售的甘蔗杆。并且在甘蔗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甘蔗皮。当地农民处理这些甘蔗废料的方法往往是用于做饭生火,或者统一燃烧处理。该处理方法使大量的有害颗粒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威胁着蔗农的健康以及当地的环境。
蔗里项目组意识到,在蔗农一面抱怨甘蔗种植越来越低的收入的同时,却有大量的资源被直接浪费,甚至造成了污染。
然而,甘蔗废料,只能通过焚烧处理吗?
答案是否定的。甘蔗废料经过加工可以制成有机肥料及高蛋白辅助饲料。甘蔗有机肥内含大量的菌丝体和丰富的菌体蛋白,能够起到活化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而甘蔗饲料经过氨化处理发酵后,可以作为辅助饲料使用,帮助牲畜营养吸收,降低饲养成本。
问题就是机遇。蔗里项目组决定帮助农民建立起绿色循环的甘蔗产业,挖掘甘蔗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附加资源的价值,并且建立起产销一体的商品化销售渠道。
【采取行动】
蔗里项目组以甘蔗的生长周期为阶段,走进蔗里,走进大堰村新型甘蔗种植业的甜蜜之旅。
育苗期——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农业
在理论方案确立后,蔗里项目组立刻行动——研发制作肥料及饲料。他们向水谷欣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粗纤维降解专用菌和发酵剂菌液,并得到了对方的技术支持。经过粉碎、发酵、静置、搅拌等工序,两周后,蔗里项目组终于制成了有机肥料及饲料。
然而,在向蔗农们推广甘蔗有机肥料时,蔗里项目组却遇到了阻力。由于不能确定甘蔗堆肥中的磷含量是否充足,蔗农们担心这种有机肥料的使用会影响甘蔗的甜度。
为了验证甘蔗肥料的实际肥力,蔗里项目组委托西南交通大学生命与科学实验室对肥料进行了检测。检测表明,由甘蔗废料制作的肥料,每公斤含磷量大于8%,完全满足甘蔗生长中甜度的需求。
凭借着科学的检测数据,永安镇大堰村蔗农刘俊良表示愿意尝试使用这种甘蔗肥料。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刘俊良在两块(约40m2)甘蔗田中施用了甘蔗废料制成的有机肥,目前甘蔗苗长势良好。
试验田的实践成果让更多的蔗农愿意接受有机肥料,于是,蔗里项目组开始教授这些蔗农甘蔗废料堆肥的技术,可同时,粉碎甘蔗却花费了蔗农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于是,蔗里项目组在追梦网发起了项目众筹,短短两小时四十六分钟,筹款就突破了两千元。蔗里项目组用所筹部分资金购买了粉碎机,让原本需要10天的肥料制作时间缩短至7天。
生长期——甘蔗造纸,丰富经济来源
甘蔗种植周期长,在7个月的成长期里农民缺乏其他经济来源。如何丰富当地蔗农在甘蔗种植期间的经济来源成为蔗里项目组面临的难题。
这一次,蔗里项目组依旧把目光聚焦到了甘蔗本身。
在蔗农制作肥料及饲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甘蔗干叶堆肥效果较差,却是良好的造纸原材料。
通过调查,蔗里项目组了解到,84.75%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手工甘蔗纸,但是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97.46%表示,如果价格适中,十分愿意接受这种环保纸张。调查的结果也使蔗里项目组的决心更加坚定。
在完善堆肥与饲料制作技术的同时,蔗里项目组着手拓展甘蔗废料再利用模式的新环节——手工造纸。为了学习手工造纸技术,2015年3月,蔗里项目组奔赴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取经”,但为了保证甘蔗纸的原生态,蔗里项目组在反复实验后剔除了原造纸程序中漂白等环节,将其简化为切割-浸泡-蒸煮-漂洗-成型-烘干六个环节。
甘蔗纸制成后,蔗里项目组用众筹所得资金为大堰村的蔗农购买了手工造纸设备,并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与此同时,蔗里项目组对甘蔗纸张进行了市场定位,将其打造成环保工艺纸,可制成包装纸。为了打开甘蔗纸张的销路,蔗里项目组联系到了一家花店,以2元一张的价格向其供应甘蔗纸用于永生花包装。除了与这家永生花店达成合作外,蔗农还在与更多的购买方洽谈中。
通过甘蔗造纸,甘蔗废料的经济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堆积如山的甘蔗废叶不仅没有被燃烧成为污染,反而成为蔗农在甘蔗种植期间的另一项经济来源。
成熟期——创立品牌,农业销售现代化
尽管对甘蔗种植过程进行了多项优化,然而甘蔗种植产业链核心依然是其最终产品——甘蔗。随着内江制糖业的日渐没落,甘蔗的销路也越发严峻。如何解决甘蔗的销售成为项目组工作的核心。
蔗里项目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蔗农所种甘蔗品种主要为青皮甘蔗,这种甘蔗口感清脆容易入口,多汁易嚼且甜度高。属于甘蔗中较为优良的品种。然而这些优良的甘蔗却主要由经销商统一收购,收购均价仅为每斤0.85元。当地蔗农没有能力建立自己有效的销售渠道,只能被动接受极低的收购价。
为此,蔗里项目组对甘蔗进行了品牌包装,挖掘其文化及地域价值。为其设计了印有“大堰”logo的标签。将其打造为川内唯一的甘蔗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而知名度的提高也将为蔗农带来更高的利润。
为了加速大堰村甘蔗品牌的传播速度,蔗里项目组联系了爱思青年、思享家等公益机构,对大堰甘蔗进行了宣传与推广。
【成果展示】
从育苗过程中的甘蔗废料堆肥,到成长过程中甘蔗叶造纸,再到成熟期的大堰土甘蔗出售,一个三位一体的甘蔗生产循环模式呈现在蔗里项目组面前。
截至目前,蔗里项目组初步解决了大堰村甘蔗废料的污染以及利用问题。蔗里项目组成功引进了甘蔗废料堆肥及饲料制作技术,让每年每户近3000斤的废料得以无害化处理,减少因焚烧而产生的3720公斤的二氧化碳、147.2公斤的有害粉尘。
而在治理环境的同时,蔗农们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甘蔗种植肥料成本由每亩228元下降到77元,降幅76%:原本需要300元的养殖饲料,现在只用10元,即可自行制作。并且引入“夹江传统手工造纸方法”,拓宽了蔗农的收入来源,规避了自然风险,通过将甘蔗纸出售给永生花店,刘俊良已经获得了1000元的收入。
在项目运作的期间,蔗里项目组一共对大堰村蔗农进行了4次技术及商业培训,为闭塞的小村庄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展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蔗里项目组将依然奋战在“蔗里”。
在蔗里,蔗农们运用甘蔗废料制作的有机肥料在满足自己使用需求后,将其生产剩余的有机肥料经过干燥、真空包装后,进行销售。
在蔗里,蔗农们制作的甘蔗饲料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在将玉米渣、红薯渣等粮食废渣以合理的科学配比制成混合饲料,给家畜带来更高的营养价值。
在蔗里,蔗农们手工打造的甘蔗纸张将被制成明信片、环保购物袋等多个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蔗里,蔗农们的大堰土甘蔗将得到更细心的呵护,化身更多的角色。结合互联网、手机APP的多样化销售,大堰土甘蔗的甜蜜将被送进千家万户。
来源:《四川科技报》4月22日06版http://sckjb.newssc.org/html/2015-04/22/content_219339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