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报道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5/06/01 14:12:00 点击数:

6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整版的篇幅,对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进行了深度报道,全文如下:

 

论道高教改革 碰撞育人火花

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如何提升大学治理能力?高校怎样破解发展瓶颈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应如何承载国家发展的使命?这是众多大学正在密切关注的问题。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 于2015年5月16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七所高校的领导齐聚蓉城,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思考: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5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青年学生的高度期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极端重视和对教育发展的大局把握,更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成为大学应对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先导战略。

“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路径”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以“以习统学,以育促教”为题,关注了“人才培养”这一常谈却常新的话题,并分享了他对当前中国大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徐飞表示,国际政经格局急剧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学提出了高度期待。大学已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角和动力源泉,与此同时,大学在面对社会高度期待的同时,社会整体结构的利益藩篱和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因循守旧,也一定程度上窒息了大学发展的活力、消解了大学发展的动力。如何响应全球化挑战、激发教育源动力?徐飞认为,“以习统学,以育促教”,是中华民族的教育哲学和人生理想,是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行之有常的传承使命和动力源泉,是当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响应社会对大学期待的战略选择和有效路径。

徐飞进一步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君子体验人生之乐的初始理想,更可成为当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以习统学”强调的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习,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逻辑。破解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要提倡由“被动学”向“主动习”转变,“以习为主,以习统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这些新的重要特征,使得创业教育以个人体验和生活之乐为导向,习字当头,统领创业教学。徐飞强调“体验式立志是持久从学的根本之道。 ”推古及今,立志创业,所习者必在创业。在创业教育改革中,练习、实习、演习和见习,从实践中学,从做中学,校企联合,促进高校紧密呼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事关新常态下中国逐梦之旅的战略大局。”徐飞认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如下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同时,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摈弃以前工业化时代“分科设系、学科导向”的教学传统,代之以“能力培养、问题导向”的育才方法。无法回避的现实是,“重教轻育、教而不育”已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困境。应该改变以前“批处理、程序化、模块式、流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特别注意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工业化时代传统的砖头型模式化的整齐划一,转变为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个性化扁平型的精彩纷呈,使得通才、专才、奇才、偏才、怪才等各类人才,都能发挥各自的创新潜能。实际上,这也符合“有教无类、天地自化”的华夏教育传统。

习字当头,育人为先。徐飞强调,“以习统学,以育促教”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中国大学应发扬我国自古以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重教之风,“以人为本,促人成才”的人文传统,以“虽无文王犹兴”的豪迈气概,弘扬“养浩然之气”的士风师道,为中国梦谱写辉煌的教育篇章。 

论道:大学如何深化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题为“深化综合改革  突破发展瓶颈”的发言中谈到,交通大学诞生于甲午战败的硝烟之中,交大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如今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交大因人才而盛。改革是交大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上海交大始终注意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有着共生、互动的关系。”借力于与上海市的良好互动、相互支持,上海交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4年12月,上海交大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批准,拉开了该校深化改革的序幕。姜斯宪以内生驱动与问题导向、改革思路与改革目标、关键领域与改革路径为主要内容,阐述了上海交大的深化改革的思路与做法。他直言,综合改革的特征是使命引领、内生驱动、问题导向和协同突破。内生驱动即是从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体制的改革里找动力,而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忧患意识,是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因,最终检验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就是要看改革举措能否有效破解瓶颈问题。以“坚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励、强化自律保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海交大有两大改革目标: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关键领域的突破和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姜斯宪谈到,上海交大的关键领域正是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把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和激励教师在育人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主要着力点;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激发活力,让尽可能多的老师找到人岗相适的机会;在科研体制方面,聚焦学术评价问题,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兼顾短期和长远、前沿与应用、学校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分类评价体系。谈及改革,姜斯宪指出,上海交大正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协同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以期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和发展道路。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深化改革”为题,探讨了有关大学深化改革的话题。在他来看,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巨大。那么,大学应当如何面对新的变化呢?宁滨认为,应从三个维度来解决: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学术、科研能够解决目前新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出新思想,让新问题得到解决,能够影响人们形成新的共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有不少行业、区域发展新机遇。高校应该把握住这些机遇,并作出贡献。同时,也要将自身发展和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如何调动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愿意学的积极性?正因为现在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宁滨谈到,面对改革发展,高校面对诸多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改革、社会评价等难点问题。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探索,宁滨表示,北京交大的改革目标是“一个完善、两个创新、三个提升”,即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办学资源筹措与配置能力、管理效率与服务效能,最终,探索行业特色高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宁滨还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对接教育规划纲要和高校综合改革思路,确保改革前瞻性;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改革针对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体现学校特色,确保改革系统性;注重衔接,留有余地,确保改革的可操作性;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确保改革的协同性和稳定性。

“大学里,人和物都很重要,而人是最重要的。”多年从事人事工作的四川大学副校长李旭锋从现代大学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释。李旭锋谈到,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就开始持续加力了,岗位聘任的概念已在高校渐入人心,可“外部体制机制障碍绕不开、躲不过,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任务艰巨”。李旭锋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改革的总方向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而建立现代大学,人力资源体系是关键、基础和保障,以人为本、系统改革是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路径。目前,四川大学提出,教师是大学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品牌,希望能使人事工作达到“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境界。结合国外一流大学的人事管理经验和国内高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四川大学目前正探索建立“分配机制、用人机制、岗位管理、考评体系、退出机制”“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意打破“终身”壁垒,促进人才流动,引入合理竞争,激发进取动力。李旭锋谈到,为推进人事工作开展,川大以抓好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特区,再造四川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建设基础研究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试验区、技术创新科研基地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试验区为突破,逐步建立适度的重点学科领域专职科研队伍,以此增强科研实力,并作为长聘制教师的人才储备。李旭锋还特别就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问题强调道,一流的大学治理需要精细化、科学化、创新性、人性化、制度化、信息化、国际化,并介绍了四川大学的一些具体配套措施。 

聚焦:大学的定位与发展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条件,就需要有不同的定位。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周边的一切条件,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发展自我,从而实现目标。”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阐述了其对“大学的定位与发展”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就一定要在中国的发展亟须解决的事情中有自己的身影、有自己的贡献和有自己的话语权;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在世界亟须解决的问题中有你的话语权、有你的身影、有你的贡献。关于西安交通大学如何定位自己,王树国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和自身特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依据这样的定位,西安交通大学从几方面落实中央的战略构想。第一,启动了“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力争将科技创新港建成西部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倒逼机制,倒逼学校要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大平台,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第二,与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海内外近百所知名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王树国指出,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国家新一轮改革浪潮来临之时,高校有责任走在前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缓进则退,不进则亡。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则关注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定位与发展。“大学的核心是学术、学生、研究。那么,何谓行业特色型高校?——高新技术的源头、行业精英的摇篮。”

他认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实,因此要提升科研水平,突出行业特色,加强与行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的结合。“在行业高校里,有组织的科研显得尤为重要。”就电子科技大学而言,杨晓波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前景,认为电子技术发展接近天花板,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他解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能的三个阶段,即从人类感知和分析功能的延伸,到人类医疗与健康水平的提升,再到人类幸福指数的大幅度提升,并指出目前第二个阶段即将开始。根据这样的判断,电子科技大学开始着重开展电子行业向行业电子的延伸,如应用集成电路、大数据、机器人、信息医学、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领域。杨晓波介绍,当前该校科技工作正依据“调结构,抓平台,促转化,强融合”这十二字开展。“调结构”即是围绕学校未来发展,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引导到学校关心的事情上去。“抓平台”,不仅要抓国家级平台,更要抓校内的平台,即开设特色研究中心或专业研究中心,打破院系的旧体制,实现学科交叉,现在该校已经开设了大数据研究中心、信息医学研究中心等。“促转化”是永恒的课题,他希望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公司或管理公司,让知识产权处置以后,学校部分的收益有落点,同时,70%给教授本人。“强融合”则是要注意与行业进一步融合,和不同行业融合,和各行业精英人才的融合。 

“一个大学无论怎样定位,人才培养,重视学生,教书育人是第一要义,本科生教育尤为重要。”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什么是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阐述了他的理解。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定义。从定性角度,价值取向会影响对一流大学和学科的评判与描述,如拥有卓越的师资与充足的资源,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学生,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对文化、社会或科学具有引领性。从定量角度,有多种评价方法,围绕大学和学科的要素,从一个或多个侧面,用数据对大学和学科水平进行评价排名,比如基本学科指标数据库(ESI)、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注重总引文数、奖励、高被引科学家、校友获奖数等。第三个角度就是定性+定量, 即定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结合,如一级学科评估,USNEWS-QS,结合被引频次、学术声誉、雇主评价等。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式,世界一流大学面对这些指标都是非常从容的,评价都比较好。对于中国高校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如何提升学科水平,邵新宇以澳大利亚的举措为例谈到,澳大利亚的高校很重视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本校国际和国内排名。为此,澳大利亚的高校聚焦在支持重点、设定目标、鼓励交叉,重视人才,包括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也在设施建设方面注意配套。 结合对“综合性”、“高水平”、“特色强”的定性,邵新宇指出,学科综合性及整体实力名列前茅的大学理科较强,同时生命学科对ESI排名的影响很大,国内大学高水平学科覆盖度低,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鉴于此,他认为,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不办则已,要办就力争一流;结构决定功能,顶尖研究人才是关键;研究方向很重要,要善于选重大课题。在此思路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ESI学科增强计划、 一级学科提升计划、学科交叉促进计划、学科资源配置计划。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日http://unt.cssn.cn/gx/gx_gxxx/201506/t20150601_2017654.shtml





作者:蔡京君 陈姝君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